我国需要实施有利于深化改革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企业“走出去”的货币政策体系
■张焕波
美联储2013年12月18日宣布,从2014年1月起将长期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购买规模各缩减50亿美元。美联储何时、如何削减量化宽松在今年5月份来一直受到热议不断,如今尘埃落定,迈出了淡出量化宽松的第一步。如何看待这第一步,美国市场反映似乎比较积极,美国股市出现了创纪录的上涨。国内一些学者似乎有些担忧,甚至还认为会影响房地产市场。实际上,对于此次美联储100亿美元的量宽削减,我们完全可以看淡一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未来美国量化宽松向何处去仍存悬念。100亿美元的缩减仅仅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否继续减少100亿美元,还是可能再增加100亿美元,目前还难以判断,估计连美联储自己也没有答案,这都要看美国经济发展的数据。同时美国一些学者判断这还仅仅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离任前为自己职业生涯圆满结束而做的一场表演,2014年耶伦领导的美联储进一步深化量化宽松的可能性并不排除。应该说,这次削减是在美国经济向好的情况下,美联储探测市场反应的一个测试信号。
第二,100亿美元的削减对货币供应量影响不大。根据一些报道,美联储过去的一年平均每月采购额实际为950亿美元,超过了其公布的850亿美元目标额度100亿美元。而市场对于这超过的100亿美元并没有明显的过度反应。同样,目标削减100亿美元到2014年底美联储的宽松规模只是从原来的5万亿美元变到4.9万亿美元,对市场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如果考虑到经济好转,银行和企业信心增加,货币乘数增大,2014年750亿美元的采购额并不一定比2013年850亿美元采购额的货币供应冲击量小。所以,在看待美联储削减量化宽松政策上,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有失偏颇,只看到100亿美元的削减,没有看到仍然有750亿美元每月的采购额。
第三,其他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仍将深化。应当看到,其他国际货币量化宽松的速度并没有放缓。在美联储发布削减声明后,日本央行经过两天的讨论宣布将维持其QE规模不变,2%通胀目标也不会改变。欧洲央行2014年很可能进一步降息并出台刺激政策向银行输送流动性。当前欧元区通胀率持续低于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单一政策目标,欧元区经济增长疲弱,信贷活动持续低迷,失业率高企。欧洲央行执行委员会委员伊夫·默施在12月9日称,欧洲央行已为直接购买资产、实施负利率及新一轮长期再融资操作等宽松措施做好技术准备,如有必要即可启动。即使在美联储发布削减声明后,欧洲的一些官员和学者仍然坚称2014年欧盟要实施大规模的真正的量化宽松政策。英国央行行长卡尼近期强调,即使美联储放缓了其债券购买,他们仍然坚持多发行货币,而不是出售这几年所购买的债券,即使万不得已需要出售债券,也要先采取提高利率的经济政策。
因此,不能简单认为货币供应量将进入从紧时代。而且,从美国货币供应与GDP增长关系来看,基础货币供应到实体经济有大约一年的时滞效应。也就是说在2014年实体经济将很大程度上承担2013年量化宽松政策的滞后影响。当然,短期来看,基础货币的供给会很快地影响资产价格。一些经济结构比较脆弱的新兴国家,特别是财政和经常项目双赤字国家,要对货币政策信号反应敏感,由于其抵抗风险能力较差,需要特别加强预警和风险应对建设。
但是,美联储削减量化宽松对我国影响非常有限,甚至有很多有利的方面。例如,从货币政策信号对市场信心影响角度看,些许的削减量化宽松一定程度上可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这对于出口企业来说是利好。同时,对于抑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也有一定的作用,这对于降低我国企业生产成本和一些消费品价格来说也是利好。
总体而言,美联储量化宽松还将继续,未来将深化还是淡出仍然存在悬念,完全退出要到2015年以后,甚至2017年,些许削减不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带来较大冲击。其他发达经济体也将一如既往深化量化宽松,在如此漫长大规模的货币供给冲击中,我国需要不断完善汇率、利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研判时机,实施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企业“走出去”的货币政策体系。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