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万科2013年销售1709亿 碧桂园跻身“千亿俱乐部”

2014年01月06日 07:17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2014年1月4日,地产行业龙头万科(000002,SZ)公布了2013年12月的销售情况:当月实现销售面积97.6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09.5亿元,同比下降22.2%,环比下降22%。这是公司自2013年11月来连续第二月出现销售下滑,且同比和环比的降幅都较11月有所扩大。尽管如此,万科2013年全年还是超额完成了1600亿元的销售计划,达到1709.4亿元,再创历史纪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万科领衔的“千亿俱乐部”中,如今又增添了四位新成员。其中,碧桂园 (02007,HK)2013年销售额约1060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53%。

  万科2013年前11月拿地771亿元

  自北京2013年10月底推出楼市调控“京七条”以来,国内多个二三线城市在11月密集出台了调控政策。

  对于2013年12月的销售下滑,万科方面也早有预见。万科董秘谭华杰曾预计,12月受节日因素的影响,公司推盘量将有所减少,预推盘100亿元,较11月减少五成。

  尽管如此,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公司销售金额还是没有悬念地创下历史新高,全年实现销售面积1489.9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709.4亿元,销售金额同比增长21%,增速从2011年以来呈递增态势。

  不过,万科销售均价已经连续3个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10月销售均价为1.03万元/平方米,创下年内最低,11月、12月虽有所回升,也仅1.1万元/平方米和1.12万元/平方米,连续3个月低于全年销售均价。在2013年1~9月,公司销售均价达1.17万元/平方米。

  对此,谭华杰曾否认与政府调控行为有关,认为均价较低是当月出售项目所在地区房价不高等多种因素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与销售金额的稳定增长相比,2013年公司拿地花费远超2012年。据招商证券统计,2013年前11月,万科新增项目权益口径建筑面积2077万平方米,新增土地权益地价款771亿元,为2012年全年权益地价款430亿元的1.8倍。

  谭华杰指出,公司2013年在主要城市补充了一批发展前景较好的项目资源,在策略上依然较为谨慎,回避了单价高的热门地块。

  万科2013年拿地的高峰出现在第三季度,9月公司所获项目共须支付地价款高达163.34亿元,创年内纪录,且三季度获取项目中一线城市占比较高。进入四季度,公司大手笔拿地的势头有所收敛,10月、11月所获项目的权益地价分别为72亿元、68.85亿元。12月迎来了年内拿地的又一高峰,分别在北京、重庆、南京、沈阳等12个城市分别拿下12个项目,合计权益地价约为90亿元。

  碧桂园证实销售额超千亿

  研究机构克而瑞发布的《2013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50》排行榜(以下简称《排行榜》)显示,千亿级别以上房企数量已由3家 (万科、绿地、保利)增加至7家,万达、中海、碧桂园与恒大4家房企强势进入,其中碧桂园成为焦点之一。

  此前市场传言的碧桂园 “千亿销售额”终于得到公司公开证实。1月3日,碧桂园公告称,2013年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1060亿元,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1593万平方米。公司称,这一数据为内部管理数据,可能会与审核后的数据有所差异。该公司2013年原定销售目标为620亿元。

  实际上,在多家公布粗略业绩的销售额500亿级别以上的上市房企中,碧桂园的销售额增长最快。翻阅2012年年报可知,碧桂园当年收入为419亿元,其中来自房地产开发的收入为400亿元,而销售建筑面积约为616万平方米。按照此次公布的业绩计算,碧桂园2013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近153%,而合约销售面积则增长1倍有余。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爆发性和持久性往往无法并存。国泰君安分析师余立峰认为,2013年就达成千亿销售额,下一年在新开工和推盘方面都会有巨大的压力。随着地价的日渐走高,碧桂园的低成本土储优势已不再突出,毛利空间也将受到压缩。

  除了出尽风头的碧桂园,2013年对于多家其他内地房地产企业来说也称得上是收获之年。

  按照《排行榜》公布的数据,除了万科和碧桂园外,绿地2013年年销售额1625.3亿元,万达集团全年销售额1301.1亿元,恒大地产(03333,HK)销售额1082.5亿元,中海地产销售额达1170亿元。

  此外,世茂房地产(00813,HK)2013年销售额为670.7亿元,龙湖地产(00960,HK)为492.5亿元。

  富力地产(02777,HK)已经预告了2013年业绩。公司称,2013年未经审核的合约销售额约422.29亿元,合约销售面积约338.57万平方米,分别同比增长23%和14%。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