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互联网和金融碰到了一起,诞生了一个叫做互联网金融的小可爱。余额宝半年过千亿的神话刺激了太多互联网大佬的神经,谁也不服输的互联网大佬们随即在这块处女地上展开了角逐。为了后来居上,互联网企业售卖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是一个比一个高,从4%到8%,从8%到12%。这些理财产品大多由基金公司提供货币基金,而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率一般也就4%至5%左右,余下的收益率空白谁来填?互联网大佬有的是钱,自己填!问题是,这样的土豪式补贴营销,风险实在太大,咱老百姓还是谨慎为上!
姑且称由基金公司提供,互联网企业发售的产品为互联网基金吧。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中,往往都是由基金公司提供货币基金,互联网企业负责营销。但实际上控制权在互联网企业,因为互联网大佬有资源和客户基础。为了取得后发优势,互联网基金最大的杀招就是收益率。于是乎,不同的互联网大佬发售的互联网基金产品预期收益率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基金公司只负责投资标的4%至5%的收益,其余的收益“空白”由互联网企业自掏腰包填补,或者由互联网企业和基金公司分摊。都说基金公司有钱,搞起营销来气势汹汹,可是比起互联网大佬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啊!发一只互联网基金,互联网大佬需要自己掏钱填补的收益率空白,动辄就是四五百万以上,甚至上千万,把基金小伙伴们惊得是瞠目结舌:见过有钱的,没见过这么有钱的!
在这场来势汹汹的互联网大佬土豪补贴营销中,预期收益率不过10%好像都说不出口了,人为设置的购买期限,让客户更加蠢蠢欲动。而互联网企业从这场补贴营销中得到的好处是:赚足了眼球,吸引了人气,增加了流量。一句话:达到了目的。至于过了购买期限之后再购买的客户收益率如何,已经不在互联网企业的考虑之列了。说白了,这就是一场短时间的一锤子买卖。
再怎么沾互联网的仙气,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金融行业的特点,风险控制始终是第一位。除此之外,还包括营销规范,不能忽悠,尤其是不能承诺收益率。互联网大佬们之所以敢动辄许以10%以上的收益率,除了钱多烧得慌以外,还因为互联网企业不在证监会的监管范围之内,监管层拿他们没办法,而基金公司也仅仅只是产品提供方而已。在监管缺位的背景下,互联网大佬豪掷重金填补收益率空白,给客户许诺高收益率,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互联网基金毕竟不是萝卜白菜,也不是手机电脑,互联网大佬的补贴营销罔顾金融行业的自身特性,短期内采取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补贴营销,只会让刚一出生的互联网基金偏离合法合规的轨道,赚得了人气,失却了信任,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互联网金融是新鲜事物,很多地方需要吸收互联网行业的优势,比如重视客户体验、客户基础广、对新技术敏感等等。但金融行业最根本的特征不能丢,罔顾风险和偏离合法合规轨道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再风光,再性感,最终还是免不了“妖”的命运。客户真正在乎的,还是风险控制基础之上的持续稳健收益,而不是昙花一现的补贴营销。(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