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2013年的A股市场里“点将”,PM2.5治理板块当属亮点之一,“逢霾必涨”的铁律让一众PM2.5概念股在过去一年出尽了风头。科达机电更是以过去350个交易日里股价飙涨3倍的表现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让科达机电股价“一飞冲天”的催化剂是其沉淀6年耗资10亿元研制出的煤气化炉。这一神奇的炉子据称能让污染大户减排的同时还能省钱,更能通过煤制气来替代当前缺口巨大的天然气,进而坐享由雾霾治理而催生出的千亿元级“煤改气”市场蛋糕。
追逐“科达炉”这一治霾“利器”,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赶赴佛山、沈阳和河北沙河等多地采访调研了解到,尽管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但受治霾政策落实难、成本投入大、盈利模式未成熟等一系列因素制约,“科达炉”目前在下游客户中的真实需求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市场“叫好不叫座”或许将成为科达机电短期内无法回避的尴尬。
押重宝 6年10亿造治霾利器
近日,来自全国数十家大型券商基金人士齐聚广东佛山,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调研老牌陶瓷机械制造龙头科达机电的一项新产品,它能通过将煤炭气化后充分燃烧,同时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进而大大降低PM2.5的产生。在国内雾霾治理呼唤“灵丹妙药”的当下,科达机电这项名为“煤炭清洁气化炉”的新产品,备受投资者热捧。
“事实上,为了科达清洁气化炉,我们潜心研究了6年。”科达机电董事长边程如是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2006年,时任科达机电总经理的边程遇到国内一位资深的老专家,对清洁煤气化炉研究了多年,且拥有技术专利,但就是无财力进行商业推广。了解情况后,边程立即给正在国外出差的董事长卢勤打了一个电话,深知国内陶瓷机械行业即将迎来成长“天花板”的两人,在一番讨论之后得出一致意见:上马煤气化项目。
于是,2007年4月,科达机电斥资5亿元在安徽省马鞍山市打造了占地18万平方米的“清洁燃煤气化系统”生产研发基地。此后至今,科达机电便在研制煤气化炉的转型路上“快马加鞭”。
关于“科达炉”的核心技术优势,用科达机电技术副总裁武祯的话可以概括为:将煤破碎筛分后进行气化,将煤炭燃烧效率提升至80%以上,同时有效消减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并通过炉体本身加装的脱硫、除尘设施,出口煤气烟粉尘及含硫量均可达到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已投运项目的经济性核算,‘科达炉’的热转换效率比传统煤气炉高约16%,可直接节约燃料成本40%。”武祯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相较于传统的陶瓷机械业务年收入增长仅有不到10%空间,煤气化炉业务被市场预期未来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5%。基于此,科达机电开始加注押宝“科达炉”,以求尽快填补传统业务增速放缓而减缩的空间。在安徽研发基地之外,公司后续还在四川峨眉、山东临沂及沈阳法库等地建起了气化炉的示范应用项目。截至目前,科达机电在清洁煤气化炉业务上的投入已累积10亿元,其中仅沈阳法库项目经过两轮注资后的投入就达4亿元。
一位公募基金研究员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科达炉”的优势如果仅仅在于省几块燃煤的话,不会具有如此强的市场吸引力,其当前最被市场看好的是其成功搭上了雾霾治理的“顺风车”。
边程也对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当前雾霾污染已蔓延至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国土面积的近1/6,尽管多数地方制定的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核心措施是削减燃煤量,但这种策略目前推行得并不顺利。
边程分析道,煤炭目前占据国内六成以上的能源消费比重,这种现状短期内无法改观。而天然气连年闹“气荒”,风电太阳能发电又遭遇上网瓶颈,用它们来替代燃煤均不靠谱。“怎么办?唯有实现煤炭清洁利用。这一点国家政策层面近来已经开始重视,提倡‘煤改气’,之前说改用天然气,现在又提到改用煤制气。这就为‘科达炉’推广应用提供了机遇。”
这种说法也得到市场分析人士的认可。中金公司一位研究员表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一提法自9月国家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所阐述后,近期又被高层及专家学者数次提及,鉴于天然气相对稀缺和昂贵的局面难以打破,推广煤制气存在上升为重要替代政策的较大可能。
一旦政策大力推行煤改气,按照该研究员预计,将释放出千亿元级的市场空间。而对于科达机电来说,推广煤制气将催生众多“两高”行业对于“科达炉”的广泛需求,其中占主体的氧化铝、陶瓷和玻璃行业的潜在市场就达800亿元。
不久前,“科达炉”成功获得了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的认证。在拿到证书的当天,边程饶有兴致地让公司高管们设计科达机电新的广告宣传语。在大家集思广益之下,“雾霾”、“煤炭清洁利用”、“第一个吃螃蟹者”成为关键词,而传统业务似乎已不值一提。这足显公司管理层对于未来开拓煤炭清洁利用“蓝海”的信心。
用不起 潜在市场需求未释放
尽管技术优势明显,应用前景普被看好,但国泰君安研究员指出,“科达炉”及其配套设备整体数千万元的价格,能否让一些投资规模小的陶瓷和玻璃企业接受,市场对于这一点普遍存在很大疑虑。
为了探明“科达炉”目前的下游市场接受度究竟如何,中国证券报记者先后前往沈阳、沙河等国内玻璃和陶瓷企业聚集地,了解各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状况。
河北省沙河市政府一位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今年以来,科达机电公司多位高管曾数次来沙河与政府及企业洽谈引入“科达炉”来应对在河北全省不断加码的雾霾治理攻坚战。
在沙河市出台的今冬明春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2013年底前,要完成全市30%玻璃窑炉生产线改天然气或煤制气任务,对逾期完不成改造任务的企业,一律停止生产。尽管如此,上述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这项工作实际推动起来,仍然碰到很多问题。
据了解,目前包括玻璃、陶瓷在内的诸多行业企业均采用传统的两段式水煤气炉作为燃烧装置,其产生的废气尤其是废水污染广被诟病。近两年来,福建、广东等地已经开始制定政策强制淘汰水煤气炉来治理污染,但其在其他众多省区仍被大面积使用。
“‘科达炉’在污染治理效果上,尤其是实现酚水副产物的零排放方面,确实有其技术优势。但要命的是,一台炉子售价2500万元,对于企业来说,一次性投入成本负担太重了,实在是用不起。”沙河当地最大的玻璃生产商安全实业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据他们测算,现在整个平板玻璃行业市场才800亿元左右,而煤改气投入成本就高达170亿元,企业积极性不高可想而知。
对此,科达机电董事长边程为下游客户的顾虑算了一笔经济账:与神木县6400大卡燃煤800元/吨的价格对比,采用科达炉一般适合燃烧的5400大卡煤种价格仅为600元/吨。如果以一年3.3万吨的煤耗量核算,企业一年可节省600万元,2500万元的投入四年左右时间就能收回。
尽管如此,“煤改气”更大的问题还在于,企业要完全实现煤改气,必须要改造现有的生产工艺,这种“伤筋动骨”式的“大手术”的成本投入更大。
沙河玻璃集团相关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目前沙河市玻璃企业已经有1/3完成了烟气脱硫改造,按照政策要求,到明年上半年要全部完成,另外还要完成1/3的脱硝改造任务。“我们玻璃厂现在采用的燃煤产自陕西神木的低硫高热值煤,如果通过后端烟气脱硫脱硝,废气排放的污染物指标已经接近国家制定的标准限值。这种情况下再额外替换前端的煤气发生装置,实无必要。除非政策上允许我们前端改造后不用再在后端加装环保设施。”
玻璃行业企业的“呼声”,在陶瓷工业重镇沈阳法库县也同样存在。法库县政府今年7月专门召开了陶瓷企业煤改气座谈会,要求今年底前全部取缔传统煤气发生炉。当地一家中型陶瓷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成本投入确实不是小问题。别的不说,我们陶瓷行业一条生产线的投资额才150万元左右,而上一套‘科达炉’前期投入却高达两千万元,相当于新建10多条生产线。”
尽管市场推广难度不小,但科达机电的“科达炉”还是有了一些市场突破。今年9月,科达机电发布公告称,公司同佛山两家陶瓷公司签订了总额为1.26亿元的科达炉及相关装置的总包合同。此外,公司去年至今签订了来自氧化铝行业的多个订单。截至目前,公司公告的“科达炉”的订单总额已超过10亿元。对于这些订单的盈利前景,公司在多次公告中均提到,合同履行对2013年度净利润影响还无法测算。
上述公募基金人士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理性分析道,目前来看,“科达炉”在氧化铝行业“意外”收获了“墙里开花墙外香”之效,但毕竟燃料成本只占氧化铝行业的不到2%,而陶瓷和玻璃行业则高达30%,将“科达炉”用在陶瓷和玻璃企业身上更具经济性。“况且,从下游领域水煤气炉的存量来看,陶瓷行业有3000套,玻璃有2000套,而氧化铝仅500套,且公司目前已经获得其中1/5份额。‘科达炉’在前两大行业的替代市场空间明显更大。”
对于市场的疑虑,边程也坦承有困惑。他说:“3年前‘科达炉’技术未成熟时,券商基金给公司估值一度打到28块钱;现在技术成熟了,市场反倒有疑虑了,让公司十分不解。”
见真容 科达炉何时盈利难测
12月初,浓浓雾霾萦绕中,中国证券报记者来到科达机电为在陶瓷行业推广“科达炉”而合资成立的沈阳法库县示范基地现场。在这里,记者得以一睹这个治霾“利器”的“真容”。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占地面积数百亩的场地上,矗立着大小不等的十余个炉体,被纵横交织的大小管道勾连起来。科达机电沈阳法库项目负责人江宏介绍,“科达炉”实际上是一个广义概念,全称应该称作科达机电清洁煤气化系统,气化炉只是其中一部分。一个系统,气化炉有20台,其他辅助设施包括1台蒸汽轮机、1台锅炉、2台空气分离机和8个脱硫塔等。
“除气化炉自产外,其他辅助设备均为外购,而且是集成国内目前各领域的品牌制造商,例如次核心的空分系统,用的就是杭州富士达的产品。”江宏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配备优良的辅助设施就是为了将气化炉的优势最大化展现出来,因此整个系统造价不菲。
当记者询问整个系统未来还有多大的成本下降空间时,江宏表示,未来会通过收购一些辅助设备厂来适当加强成本控制,但综合来看下降空间不大。
也许正是因为意识到高昂的设备价格已经让潜在客户“敬而远之”,单纯靠卖设备来撬开陶瓷和玻璃两大行业的市场需求已然不现实,科达机电从早些年便尝试采用“卖气”模式——“自掏腰包”在陶瓷或玻璃工业园区建起一整套设备,通过输气管道来向陶瓷企业集中统一供气。眼前的法库示范项目采用的便是这种模式。
上述沙河市政府负责人也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卖气”模式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较为可行,政府少了很多监管压力,企业也因少了前期巨额投入也乐于接受。
但这种模式对于科达机电来说,则意味着自己埋了数亿元设备投入的“单”,这给公司带来了不小的资金压力。江宏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法库项目2010年成立以来,投资规模超过预期,负债总额较大。为缓解资金压力,公司在前期已投入2亿元基础上于今年10月再为项目增资了2亿元。但项目运行至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今年以来又亏了6000万元。截至目前,法库项目产能利用率远低于此前预期。法库当地有80多家陶瓷企业,目前成功用上科达煤制气的只有4家。
江宏坦承,按照公司预想,“卖气”模式应该是客户群比较成熟情况下的终极盈利模式,而且如果需求量大,科达炉所生产的煤制气成本价可比当地工业用天然气低出41%,比传统水煤气炉的成本价也低出约15%,竞争优势明显。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不得已提前切换到这一模式。
至于具有标志意义的法库项目何时能实现盈利,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直未能从公司得到明确说法。江宏告诉记者,这一点始终要取决于当地政策落实的力度,以及企业对“科达炉”的认可度。
事实上,据中国证券报记者进一步调查了解,“科达炉”在潜在客户中推广的不确定性并不仅止于此。记者在法库陶瓷工业园区走访时,发现园区内主干路旁的地面上绵延分布着数根管道,一端连接法库基地,一端连接企业用气的接口。江宏告诉记者,这些管道便是科达煤制气管道,系当地燃气公司修建,目前这些管道只覆盖了整个园区20%的陶瓷企业,并且由于与科达机电合作的燃气公司目前运行不正常,也将影响后期的管道续建。
就在江宏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一个当地陶瓷企业主打来电话说,他们想近期开始将目前用的天然气换做煤制气,但管道没有修到厂子,可否由科达公司来配套建设?江宏告诉该企业主,主体管道只能由燃气公司负责修建,科达公司没有这个资质,况且建管网的投入也不小。双方因此商议未果。
看来,输气管道问题可能正在成为“科达炉”推广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绊脚石”。上述沙河市政府相关人士也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沙河市对于煤制气管网的铺设问题还未提上议事日程。
一位私募基金研究员介绍,他们研究团队去年对科达法库项目做过一个外围调研,发现该项目的正常运行直至盈利现在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回去后,该私募基金就下调了对科达机电未来的估值预期。
上述公募基金研究员总结道,科达机电作为当前“外强中干”的环保行业大军中难得的一只技术潜力股,尽管今年以来市场表现优异,但外界仍然期待其业绩能因“科达炉”需求的快速释放而进入高增长期,这也将成为引爆其股价下一轮行情的催化剂。“但从现状来看,‘科达炉’推广碰到的问题可以说是当前国内煤改气整个行业现状的一个缩影,解决它们可能非朝夕之功。这可能预示着市场所预期的公司股价的下一个爆发期还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