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我国收藏品市场买卖成交量显著下降,业内人士预测,市场仍未触底,冷淡趋势可能会持续至明年。而此前全民收藏热所引发的“后遗症”正在显现:投机之风盛行、假货泛滥成灾……有业内人士直言,我国收藏品市场正处于关键调整期。
收藏品销售遇冷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全国不少地区展会受到市场“冷风暴”波及,销量下降明显。不仅参展的收藏品大幅“缩水”,连前来参观的收藏爱好者也明显减少。专家认为,前几年热门收藏品的价格相对虚高,今年市场下滑在预料之中,这也是宏观经济紧缩在艺术品市场上的体现。
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与收藏品市场并称为世界三大投资门类,其行情走势与经济环境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全民收藏热情不断高涨,“盛世兴收藏”的理财之道逐渐成为一种主流,被百姓所接受。近两年来,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我国收藏品市场买卖成交量显著下降。
日前,第八届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该博览会是目前全国范围最大的国家级别民间艺术博览会之一,每年会吸引国内外不少参展商携带珍藏艺术品前来参展。但与往年熙来攘往的现场相比,今年的博览会显得格外冷清。不仅参展的天价收藏品大幅“缩水”,连前来参观的收藏爱好者也明显减少。
福州市寿山文化园参展商黄光铜每年都会来参加长春民博会展览,据他介绍,往年展会的销售现场很火爆,一般展会第二天就卖的差不多了,而今年却出现很大反差。“今年来的人少了很多,销量也很差,这都第三天了,生意还没开张呢。”他说。
鑫森珠宝店的李亮也很犯愁“今年来展会的人格外少,每天只有不到50人来展台前询问藏品,更别提买的人了。去年销售额大概是100万,可今年到现在我也没有做成几笔生意,附近的这几家也都一样惨淡。”
不仅买家少导致小物小件卖不动,高端藏品的受关注程度也“大打折扣”。在今年的展会上,天价收藏品数量大幅减少,参展的高端收藏品也少有人问津。价值680万的关公根雕、价值56万的歙砚“傲骨寒梅”、价值68万的端砚“龙霸天下”……不少收藏品寓意吉祥且原材料珍贵,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但都没有出手。
在展会上,来自辽宁鞍山的展商张艳展出了100余件岫岩玉藏品。其中一件最大的玉雕“代代高官”一直没有卖出去。张艳说,按照前几年的市场,这块玉雕料好寓意好,肯定不愁卖,但是今年展会上,很少有人询价,即使有意购买,也都把价格压得很低,根本做不成生意。
不仅长春民博会遭遇冷场,全国不少地区展会也受到市场“冷风暴”波及,成交量下调。北京福泰珠宝有限公司赵宇说:“今年我参加了北京、沈阳、大连等多家展会,各处生意与往年相比都差了很多,销量下降很明显。”
同时,记者从多家拍卖公司得知,与去年相比,今年无论是拍品征集量还是拍卖会成交量均有较大幅度下滑。不仅如此,在各地的古玩市场中,客流量都与去年无法同日而语。
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发布的《2012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显示,2012年度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呈现明显回调态势。全国共举办788场文物艺术品拍卖会,成交额288.52亿元,同比下滑265.01亿元,下滑幅度高达47.88%。
其中,高价位拍品巨减是市场下降的主因。去年全国文物艺术品1000万元以上成交拍品共206件(套),较2011年减少375件(套);成交额总计46.04亿元,较2011年下滑66.21%。
由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发布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2013年春)》显示,2013年春季,中国艺术品市场举办拍卖会的拍卖公司数量、总拍卖会数、专场数、拍卖作品数量增加,但由于精品佳作数量急剧减少,作品整体质量下滑,以致作品成交数量、成交额、作品单价呈减少态势。作品成交同比减少348件,成交总额同比2012年春下降5.58%,环比2012年秋下降9.69%,作品单价也由去年春拍的24.92件/万元降至23.60件/万元。
“收藏品遇冷主要是受经济低迷影响,”吉林省陶瓷、紫砂收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吕波说,“以前购买古玩的主力军集中于房地产商、企业老板和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现在这些人手里的钱紧张,就造成了古玩市场的萧条。”
长春市收藏家协会副主席高立鑫等专家认为,前几年热门收藏品的价格相对虚高,今年市场下滑在预料之中,这也是宏观经济紧缩在艺术品市场上的体现。
造假已成常态化
多名专家表示,目前在市面上购买到赝品、仿制品已经成为常态化。虽然以假充真的行为是违法的,但在暴利的驱使下,造假的人还是趋之若鹜,很多人也因为缺乏相关的鉴别知识,成了骗局的受害者。
“专家,帮我鉴定一下这个印章是不是黄玉石的?”在长春民博会上,民间艺术鉴定专家面向收藏品爱好者提供了免费鉴定服务,现场鉴赏收藏品真伪、品质。不少市民捧着“宝贝”来到鉴定现场,一探究竟。据负责在现场鉴定的高立鑫介绍,目前市面上赝品、仿制品太多,很多人希望能“捡漏”,花小价钱淘到真宝贝,但这种可能性目前已经很小了。
“保守估计市场上的艺术品一半都是赝品。”吉林省玉器赏石收藏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徐说,“前两年和田玉很受热捧,因为买的人多了,假的和田玉就多起来了,近年来达到了泛滥的程度,虽然以假充真的行为是违法的,但在暴利的驱使下,造假的人还是趋之若鹜,很多人也因为缺乏相关的鉴别知识,成了骗局的受害者。还有叫做‘马团花’的新疆剪纸,说到底就是一个剪纸,大家分不清古代人的剪纸和做旧的现代人剪得有何差别,很多人也受骗了。”
“就是因为现在市场上赝品太多,坑苦了我们这些正规的商家。市场太乱了,导致收藏者望而却步,这也是展会销量不佳的一个原因,大家都怕买到假货。”李亮说。
民窑充官窑,现代仿品充明清古物……记者在天津沈阳道古玩市场走了一圈,发现“以次充好”的现象比比皆是。更让人无奈的是,几乎没有什么收藏价值的赝品在国内各古玩市场上四面开花,甚至铺天盖地。“现在东西都不好淘了,几乎都是赝品,人人都当真东西卖,你可千万别当真东西买。”市场上一位卖家对记者道出了实话。
古玩市场充斥着赝品,收藏者难免“打了眼”。面对高价买到的赝品,一些收藏者挽回损失的办法只能是伺机再转手,这导致了赝品在收藏市场的恶性循环。
高立鑫是国内多家艺术品拍卖公司顾问,他对记者坦言,高端拍卖行中也不乏赝品,“拍卖前往往都会先展出几天让人们看样,看完样进行拍卖,即使拍到了赝品,买家也没地方讨说法。”据高立鑫介绍,近年来因为拍卖行拍出赝品引发的纠纷不在少数。
市场投机氛围浓厚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市场上真正的收藏者寥寥无几,严重偏离“二八定律”,绝大多数的收藏爱好者抱着投机的心态,从中捡漏,盲从跟风、求富心理现象严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买家、卖家以及炒家的心态都显得十分浮躁。
据收藏界专家介绍,健康稳定的收藏品市场应遵循“二八定律”,即市场投资者占20%,真正收藏者占80%,一旦偏离比例,就可能导致市场泡沫。
面对收藏界的种种乱象,业内人士也倍感无奈。“这种乱象就好比是人看病,人得了什么‘病’,都深藏在肌理内,人眼看不出来,都是通过‘症’体现出来。收藏界的这种乱象就好像是‘症’,而其深层次的‘病’则是人们对于藏品深层次文化、生命、历史内涵的忽略,对于藏品经济价值的过分追求,还有对于收藏内涵的混淆。收藏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乐趣、一种修养,甚至是一种养生。而当这种精神层面的行为与利益联系在一起,收藏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在。”张徐说。
“老百姓应该正确认识收藏行为,有很多人倾家荡产,甚至不惜拿整个身家性命去收藏,这就已经不是收藏了,而是投机、赌博,是把收藏当作一夜暴富的工具。真正的收藏其实是一种公益行为,是对藏品的保护,是对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张徐认为。
专家们指出,如今的收藏品市场乱象还因为我国现行文物艺术品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缺少针对文物市场的权威文物艺术品鉴定机构,还缺少完整的文物艺术品鉴定标准。
高立鑫表示,各种民间文物鉴定机构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鉴定骗局和乱象层出不穷。只要肯出钱,就可以获得一张艺术品鉴定证书,不但可以立刻包装成宝,身价倍涨,甚至还可以“指鹿为马”。“没有鉴定标准,没有鉴定专家,老百姓凭着自己经验和‘伪专家’忽悠,市场怎么能健康发展?”
市场健康发展须多管齐下
收藏品市场遭遇“冷风暴”,同时收藏者心态浮躁、赝品大行其道,我国收藏品市场正处于动荡期。有业内人士提出,未来两、三年是我国收藏品市场调整机遇期,并建议社会各方共同“出拳”,多管齐下助推收藏品市场健康发展。
第一,借助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力。“舆论引导很重要。现在很多关于拍卖的宣传报道,着重描述的是藏品拍卖了多少钱,却忽视了藏品的文化价值和内涵;突出宣传藏品外观如何光彩四溢、金光闪闪,却很少关注它折射出的历史缩影,它背后的文化故事。”张徐说,“媒体应引导舆论重点从关注利益价值转向为关注文化价值。”
第二,依靠政府建立权威评定机构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收藏品都“名不符实”,很多鉴定专家自身缺少文化修养和专业教育,政府亟待建立权威的评定机构还真正的艺术品“清白”。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施立学认为,政府应牵头建立专业的民间收藏评定委员会。“目前还没有具有公信力的组织发出权威的声音,各级政府应该组织成立权威的评定委员会,由正规专家组成,提高市场上收藏品品质,促进收藏品市场繁荣发展。让‘证出一门’,取缔‘证出多门’现象。”施立学说。
也有专家们认为,政府应尽快使鉴定机构准入机制落地。通过严格认证,真正把一些鉴定水平高、实力强的优质资源吸收到鉴定机构中来。
另外,建立相关法律监督约束机制。要求鉴定证书必须由机构签证,一旦存在虚假签证,可追究机构的法律责任,通过法律和信用机制对文物、艺术品鉴定行为进行制约。制定实施关于民间收藏文物鉴定人员资质考核和准入标准的相关规定和实施细则。可以尝试采取以考代评的方式,解决鉴定人员职称和上岗资质问题。建立鉴定人员执业登记、审查制度,规范从业人员的鉴定行为,保障文物持有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收藏者自身要端正收藏心态,提高文化修养,加强对文化知识的学习。由于一些收藏品越来越稀缺,收藏品价格近年来始终处于上涨趋势,吸引了不少收藏家“进场”:真正“懂行”的收藏家由于自身阅历、素质较高,挑选的一般都是升值保值空间大的藏品;但普通投资者缺乏对收藏品的基本甄别能力,很多都是在盲目跟风进行投资,但买到的收藏品往往却是赝品居多,不尽人意。
不少专家建议收藏者要清楚了解收藏市场的走向趋势,切勿一时头脑发热进行投资。“物以稀为贵,清朝的时候人们把玻璃叫做‘罐头玉’,价值连城,不亚于现在市场上的珍贵玉种,但现在玻璃制品越来越多,就没人把它当宝贝了。”吉林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孟晓燕说,“投资者应该对藏品的基本情况心中有数,重在根据存世量判断甄别它是否稀少,避免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