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诸多影视大佬登陆A股,票房成为资本人士紧盯的投资指标。凭借骄人的票房成绩,去年贺岁档传媒股涨势如虹;今年华谊《私人订制》“票房与差评齐飞”,惹得股价上蹿下跳。2014年乃至未来几年中国电影吸金能力如何?过热的影院投资何时退潮?《金证券》记者获悉,昨日下午某券商组织了一场电话交流会议,邀请影视圈内人士“畅想”中国电影。
警惕流氓式创业
□信海光微天下
冯小刚的贺岁新作《私人订制》一上映即遭遇《小时代》、《富春山居图》曾遭遇的尴尬境况:票房极好而口碑很差。我们并不能把这一奇迹完全归因于话题驱动,更要看到“烂片”对档期的垄断。《私人订制》的排片刷新纪录,首日全国排片51.4%,周末排片更增至约58%,在这种排片安排下,消费者到电影院几乎没有选择,他们谈论的娱乐话题也没有选择。
再烂的电影,只要有财大气粗的片方,就能在院线获得“高排片率”,而财大气粗的片方与演员阵容同时又有超强的“话题垄断”能力,这等于从影院和社交两个维度控制了观众的选择,使烂片的暴利也得以保障。
“坏口碑好票房”告诉我们,话题与口碑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消费者正在变得越来越非理性,但同时又告诉我们,不能被“话题与口碑”的力量所魅惑。在现实中,许多创业公司的“成功”就是利用了公众甚至分析师不知道内幕,把特殊资源渠道的贡献归到所谓的营销创新、产品创新上,制造泡沫业绩,如果时间持续长,就转正了,持续短就砸下家手上了,这种流氓式创业遭追捧是创业创新的灾难。
2014年大牌导演托市
在《私人订制》未上映前,国内知名院线发行和电影放映公司——金逸院线总经理许斌彪就私下判断,虽然该片影片基础要高于《泰囧》,但考虑到档期等因素,“票房在8亿-10亿”。
昨日,许斌彪现身这场电话会议,《私人订制》的终极票房自然是大家追逐的热点。“应该是偏下限8亿一点”,他向机构人士坦承,“投资人士都想借助一个数据化模型来判断一部电影的票房,影院方面虽然也会根据影片质量、市场温度、历史数据等因素来考量,但要判断很准比较难。”
2013年12月初,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成功突破200亿元。从2010年的破百亿到如今的过200亿,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但不可否认,近年中国电影票房的增量多来自三四线城市,得益于银幕数的高速增长。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过百亿的时候,银幕数是6000块,而现在已经发展到大约15000多块,银幕数增长150%,票房增长数低于银幕增长速度。
许斌彪表示,相比2013年,明年国内重点制作的影片比较多,张艺谋、姜文等都将有新作上映,加上进口片也迎来“大年”。在这些影片中,必然会冒出五六部甚至是七八部票房突破6亿的电影,因此明年票房保持今年的三成多增速是可以期待的。
过热影院投资退潮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中国电影高速增长的引擎——银幕数增长将放缓。
《金证券》获悉,许斌彪在会上透露,中国影院投资已经出现局部过热迹象,“一个20多万人口的县里,近些年一下子出现5家影院,一个镇里能有9家影院。甚至某些偏远地区,民房也被征用过来当电影院,一楼住人,二、三楼各做一个放映厅。”加上大城市商业物业选址日渐稀少,明年开始国内银幕数增速应该会下降,虽然绝对增长仍会保持在一定水平。
他的一个直观感受是,五六年前商业地产开发商会主动找上影院谈合作;三四年前影院开始转头找开发商,却是“找不到”;现在风水轮流转,开发商又要示好影院了。
据了解,目前电影院的上座率在15-20%之间,八成影院能够盈利。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地段不好、没有品牌优势和欠缺经营能力的影院出现亏损的概率极大,未来小影院的整合势在必行。
掌控院线=掌控票房?
近些年中国电影市场一路狂奔,资本更是穿梭其间、上下产业链布局。动静闹得更大的,当属原本的内容制造商华谊兄弟进军影院,以连锁渠道见长的万达正在介入影视制作。日前,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的一段话在社会广泛流传,“影院是一个物业的生意,光线是唯一一个在国内没有做影院的电影公司,没有做恰恰可以跟所有的影院保持最好的关系。”
《金证券》记者了解到,许斌彪昨日感慨,上市公司能凭借资本的力量快速整合影院资源,但怎么管理,是沿袭原来的人马还是自建统一品牌,这中间会存在很多问题。
相反,许斌彪认为影院渠道商往上走倒是有不少优势。影院在发展过程中,会接触到导演、出品人、发行商等上游制作方,相比内容商此前从未有机会接触到影院经营,介入更加容易些。而且,雄厚的院线渠道,也会让这类企业投拍的电影拥有先天的便利。
“在这个圈子里,谁都有传媒帝国的梦想,但谁能真正称王称霸,不是在一片繁华而是在行业分化的时候,才有答案。”《金证券》接触的圈内人士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