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黄金或创32年以来最大跌幅 中国大妈明年年中再入手

2013年12月25日 07:1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张竞怡

  2013年是黄金黯然失色的一年,年内已经累计下跌约29%,即便年底前有所反弹,也难以改变32年来最大年度跌幅的最新纪录。

  那么,“中国大妈”还好吗?12月24日,《国际金融报》记者第三次回访“中国大妈”章枫萍。今年5月,章枫萍姐妹三人曾一次购金达10万元。

  但这一次,中国大妈终于退了。章枫萍告诉记者:“其实从6月份开始我就想再买入点黄金,上周国际金价大幅下跌,让我又萌生了投资意愿,准备再投资10万元黄金。不过,在买之前我去咨询了在银行任职的亲戚,亲戚让我再等等,黄金下跌可能还未结束,目前我还在观望。”

  专家的分析也许更彻底,一位法兴银行的分析师直接表示,如今黄金几乎已经丧失避险能力。

  退出预期压弯腰

  2013年,国际金价一直在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QE)预期的阴影下挣扎。

  近年来,黄金价格与美联储货币政策息息相关。自美联储2008年启动量化宽松政策以来,美元水龙头的放与收就成为影响金价的最重要因素。

  首轮量化宽松政策(即QE1)后,黄金从大约每盎司800美元价格起飞,并一路上涨。QE1和2010年8月的QE2带来了大量黄金买盘,并将金价推上2011年9月的每盎司1920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对通胀的担忧促使黄金的避险保值功能发挥最大作用。不过,创历史新高后,金价迅速回落到每盎司1600美元左右,然而,美联储再次出手,当年11月金价重回每盎司1800美元。

  三轮QE后,宽松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越来越小,随着经济的回暖,退出QE呼声日益高涨。2013年4月,金价在退出QE预期中,仅两个交易日每盎司金价就跌去了200美元。

  光大期货分析师孙永刚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2013年,贵金属期货价格大幅下挫的原因源于市场对于未来美国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尤其是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5月声称即将考虑削减QE的表态后,黄金期价一度下挫至每盎司1200美元重要关口。”此后金价在退出预期中不断沉浮。

  12月18日,美联储退出QE靴子终于落地,宣布从明年1月开始小幅削减月度资产购买规模。月度资产购买规模将从原来的850亿美元缩减至750亿美元。虽然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只是对QE规模做了小幅度调整,但对国际黄金市场的冲击却是巨大的。纽约黄金期货价格再度回到每盎司1200美元关口。

  “中国大妈”学会冷静

  黄金下跌贯穿了整个2013年,但在暴跌中,“中国大妈”却表现英勇。

  在世界黄金协会远东区投资总监刘中光看来,“中国大妈”的购金行为只是正常黄金需求的释放。

  刘中光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中国购买者要学会理性地购买黄金,黄金是家庭财产配置中一个重要组成。”

  黄金是很好的分散风险的工具,任何投资品种之间都有相关系数,但其中,黄金与其他投资品种相关性非常低。也就是说,当A股跌的时候,黄金可能不会跌,在整个投资组合中,黄金能够起到稳定,分散风险的功能。

  章枫萍也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我购买黄金并不是用于投资交易,如果买进卖出赚差价,今年黄金投资肯定是失败的。我买黄金是留给孩子,甚至孩子的孩子,会持有很长时间,所以一时的价格下跌对我影响不大。”

  年中或有机会

  虽然中国投资者对黄金有刚性需求,但是选择买入时点也依然重要。市场人士认为,想要再度购买黄金资产的投资者可能还要等待较长一段时间。

  上海中期期货分析师李宁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4年,美国经济稳健增长的预期将继续令风险资产受益,从而削弱市场避险情绪。预计2014年欧美股市仍有上冲空间,但对于贵金属而言,预计2014年仍以弱势震荡为主,黄金价格主要运行区间为每盎司1100至1500美元。由于下方面临每盎司1100至1200美元的生产成本线支撑,使得金价长期处于成本线下方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若金价跌至每盎司1100美元下方,则可以适当增大仓位,具体时点上,可以选择在年中六七月的价格洼地为建仓时机。”

  孙永刚也认为,2014年贵金属行情依然不乐观,美联储削减QE后预示着美国货币政策进入了紧缩周期,该周期的步伐是缓慢而又长久的。黄金作为信用货币超发的对冲工具,在货币紧缩的时期中价格运行规律必将是一个熊市过程。

  招商期货分析师侯书锋也预期2014年贵金属将延续今年的熊市行情,但他认为在成本因素支撑下,下跌幅度将小于2013年。招商期货预测,2014年金价年度最低点将出现在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有波段反弹,而第四季度仍有下行空间。2014年金价出现比今年更低的价格是大概率事件,黄金或跌至每盎司1000美元。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