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民币汇率刷数据的背后

2013年12月12日 08:01    来源: 国际商报     有之炘

 

  受最新一期外贸数据向好的刺激,人民币汇率连续三日创新高,即期市场也保持强势。据市场交易员反映,央行似乎暂停了在外汇市场的干预。关于人民币汇率新一轮升值行情是否到来的讨论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汇改高点再刷新

  12月1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1100,刷新汇改以来高点。近4个交易日来,人民币汇率累计升值已超过200个基点。

  交通银行资深外汇分析师叶耀庭认为:“人民币中间价涨势迅猛,主要受海关刚刚公布的强劲贸易数据刺激。”

  我国11月份的出口增速大大高于市场预期,达到12.7%。与此同时,进口增速出现放缓,导致当月贸易顺差达到惊人的338亿美元。澳新银行经济学家周浩预计,全年来看,我国的贸易顺差或将创下2008年以来的峰值,对人民币造成了很大的升值压力。

  与此同时,部分业内人士对上述外贸数据提出质疑。“目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迟缓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国际市场也未见彻底复苏,广交会这一中国外贸‘晴雨表’也未给出乐观指向。然而,此时出口增长突然回升到两位数以上,外贸顺差突然扩大,外汇占款创新高,人民币升值创新高,不会只是‘巧合’。”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判断,“很可能有热钱披着贸易的外衣,导致外汇占款激增,推动人民币升值。”

  招商银行资深外汇分析师刘东亮观察到,近期市场上企业套利融资的行为有再度活跃的迹象。银行和企业通过远期贸易融资可以延期购买和支付外汇,放大了外汇占款的增量和结售汇顺差的规模,达到保持人民币头寸、套取境内外利差和汇差的目的。

  “我感觉,近期并不是贸易顺差推动人民币升值,而是人民币升值‘推动’了贸易顺差。”周浩坦言,“这种‘恶性循环’导致的人民币大幅升值已明显侵蚀了我国外贸企业的竞争力。”

  不过,企业上述套利行为已进入监管层的视野。12月7日,国家外管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加强对商业银行与企业联手进行的虚假贸易融资行为的监管。“从当前的外汇流入形势和进出口数据来看,确实有一些疑点,监管层希望借此对企业和银行的违规违法行为产生震慑作用。”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认为,“这一通知能够有效控制远期贸易融资过快增长。”

  央行干预减少

  在人民币中间价节节攀升的同时,人民币在即期市场的表现也同样强势。

  10日,人民币兑美元的即期汇价在6.0713~6.0735区间运行。汇率风险控制中心的分析师预计,人民币兑美元的短期阻力位于6.0650,支撑位于6.0825。

  招商银行外汇交易员认为,近期人民币在即期市场的上涨势头,一方面是中间价坚挺释放出了信号,另一方面与央行干预减少有很大关系。“似乎央行已经基本暂停干预了,只有个别暴涨的时点才会出现少量大行购汇的现象。”

  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发文称,要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一方面,根据外汇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有序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另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市场汇率的作用,央行基本退出常态式外汇市场干预,建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央行确实在兑现减少市场干预的说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中间价的形成机制马上就会改变,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仍将可控地逐步推进,中间价作用逐渐弱化是大趋势。”刘东亮表示,“人民币距离自由浮动的汇率制依然有相当大的距离。”

  至于扩大日间波幅的时点,分析人士称,这或将在人民币中间价的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后再启动。“当然,明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仍需要依据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作判定。如果出口比较稳定,那么人民币仍会小幅升值,来帮助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消除产能过剩。”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表示。

  不过,从历史经验来看,人民币频创新高并非意味着就此启动新一轮升值行情。刘东亮向记者表示,“之前也出现过人民币中间价跳升几百个基点,随后小幅贬值的情况”。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人民币汇率连续四日创汇改新高      2013年12月12日
  • · 人民币汇率已连续三日创新高      2013年12月11日
  • · 人民币汇率连续三日创新高      2013年12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