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终岁末,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走势格外引人关注。特别是今年9月以来,CPI涨幅连续位于3%之上,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市场对未来通胀的担忧。
不过,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CPI同比上涨3%,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略低于此前市场机构3.1%的预测。专家表示,当前物价处于适度回落的态势,受天气、元旦春节等因素影响,12月份CPI可能走高,但完成全年物价目标已无问题。
今年以来,我国CPI总体上运行平稳,涨幅一直保持在2%至3%之间徘徊,全年最高点分别出现在2月和10月,均为3.2%。1至11月平均,CPI同比上涨2.6%。从数据看,这一数据远低于全年3.5%的目标,通胀处于温和可控范围之内。
根据前11个月我国CPI变动情况分析,当前我国经济整体上处于低通胀、稳增长的良好态势之中,表明此前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政策效应正不断显现。
分析显示,导致我国物价近期出现波动的主要因素还是食品价格。据统计,除食品价格外,其他类商品价格总体变动不大,而随着翘尾因素回落,近几个月的新涨价因素大都保持在2.3个百分点左右,总体上较为平稳。
需要指出的是,进入四季度以来,鲜菜价格增速有所加快,但作为核心因素的粮食及肉类价格环比增速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猪周期”造成的通胀压力暂时未出现抬头迹象。与此同时,在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下,非食品价格也难有大幅上涨的趋势。
物价虽无通胀之忧,但CPI涨幅毕竟已连续3个月位于3%之上,呈现出高位企稳态势。有观点认为,从近期数据看,CPI整体已步入上行通道,明年通胀压力将继续加大。这是不是意味着明年物价会大幅上扬?
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认为,从CPI运行趋势看,今年CPI已经进入上行周期,而根据历史经验,国内CPI的上行周期一般会持续两年左右,且周期的高点会在第二年出现。因此,预计明年物价上涨压力可能比今年略大一些。
国家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2014)》预测,明年CPI为3.2%,虽比今年略高,但压力不大。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2014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增长态势,价格上涨的压力将大于今年,预计全年CPI涨幅将略超3%。
对于明年的物价走势,专家认为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和抑制物价上升的因素并存,总体上看,保持明年物价稳定是有条件的。
一方面,国内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成本呈不断上升趋势,让未来物价面临着一定的上涨压力;随着欧美经济缓慢复苏,国际需求有望进一步回暖,将推高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对我国形成一定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另一方面,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实现“十连增”,对于平抑物价意义重大。粮食价格是保持物价稳定的基础,对于保持其他农产品价格的平稳将产生重要支撑作用。
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所言,粮食的连续增产丰收,为稳增长、控通胀、保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工业产能的相对过剩,以及继续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物价上涨形成抑制作用。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另一物价指数显示,11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PPI)同比下跌1.4%,较上月1.5%的跌幅略有收窄,环比连续两个月持平。
PPI降幅持续收窄,表明经济发展处于稳定回升的过程中;PPI同比处于下降状态,表明企业的生产动力还不足。降幅缩小虽说明经济渐渐趋稳,但PPI向CPI的传导需要一段时间,从这一数据来看,明年尚不存在由PPI传导致CPI涨幅大幅攀升的压力。
当前,CPI虽步入上升通道,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就进入了通胀期。事实上,CPI的上涨主要是靠农产品价格推动,而农产品价格中很大一部分受制于流通成本的高低。随着流通体制的改革优化,平稳的农产品价格也将有助于CPI保持稳定。
专家表示,我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将经历一个降杠杆和去产能的过程,通胀风险将不会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当前应继续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发力,巩固来之不易的稳增长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