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灰霾天气后,近期该地区再次发生大面积灰霾污染,多城市空气质量持续达到重度污染级别,部分地区甚至不得不启动预警机制。据预计,12月8日至11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华北中南部至长三角地区等气象条件将明显改善。
近日,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对造成灰霾天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是不利气象条件造成污染物持续累积。二是机动车尾气和北方冬季燃煤采暖对空气质量恶化贡献较大。”该负责人称,静稳天气条件下机动车尾气排放累积,特别是北方地区因为采暖期猛增的能源消耗排放,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对此,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研究员韩应健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气污染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包括机动车和工业排放,虽然有天气条件的关系,但是,根源还是在于污染排放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可能会更大”。
为了有效缓解大气污染的影响,今年9月,国务院发布治理大气“国十条”后,各地纷纷出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对空气质量进行分类,并明确不同污染情况下的相应措施。一旦出现空气重污染预警,当地高排放企业将面临临时停产,部分机动车甚至被限制使用。
10月,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将空气重污染预警分为由轻到重的四个级别,出现最高等级的红色预警时,将实施面向全社会的“停产、停工、停放、停烧、停车、停课和冲洗道路”等“六停一冲”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在一些执行严格排放标准的地区,依然存在严重的超标排放情况,在这种严重灰霾的情况下,有些地区甚至还有一半以上的国控重点污染企业废气排放口在超标排放。“此次大气污染跨越多个地区,这个问题不是单独某地区开展应急措施就能解决,长期来看,应该从监测和应急转向大规模的减排。”马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