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央企 “保壳” 生死时速

2013年12月03日 14:02    来源: 企业观察报    

  年终岁末,包括一些央企在内的资本市场上“披星戴帽”的上市企业如坐针毡,要在短期内创造扭亏为盈的奇迹,以保住壳资源。为能成功保壳,这些企业各使奇招,进行资产重组或资产处置。而如何实现资本市场上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下深陷保壳困境的央企们更难解的问题

  11月26日,*ST长油发布公告称,预计2013年度业绩仍可能为亏损,若公司2013年度审计报告最终确定为亏损,根据相关规定,公司股票将在2013年年报公布后被终止上市。这是今年首家预警自己可能被终止上市的ST公司。

  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有57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出现亏损,共计亏损197亿元。其中,沪深两市有20家央企因亏损而“披星戴帽”,如果到年底扭亏无望,根据退市新规对于净资产的硬性规定,连续两年净资产为负的将被戴上“ST”帽子暂停上市,三年为负则将戴上“*ST”帽子而被终止上市。

  

  目前, 除*ST长油外,在央企上市公司中,已经暂停上市的*ST锌业很可能在*ST长油之后被被终止上市。

  为了避免暂停上市或退市,那些头顶“ST”或者“*ST”帽子的上市央企在年底临近之际,争分夺秒展开了一轮一轮疯狂的保“壳”之战:以控股母公司为得力依靠,进行资产重组或者资产处置。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虽然不少央企借助母公司的力量能实现成功保壳的目的,但此后如何抓好主营,实现资本市场上的可持续发展,却是一场比保壳更艰难的硬仗。

  迫近年关大限 保壳各出奇招

  受海洋运输低迷形势的影响,我国14家上市航运企业三季报显示,有10家处于亏损状态,其中*ST远洋前三季亏损20.34亿元,位列航运企业亏损之首。

  *ST远洋已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分别亏损104.49亿元、95.59亿元,如果到今年底仍不能扭亏,其不得不面临暂停上市的尴尬。

  对此,《企业观察报》记者致电中国远洋投资者关系部经理孟祥军,他表示:“虽然挑战很大,但是我们对于扭亏为盈目标的实现,还是非常乐观的。”

  孟祥军的乐观来自中国远洋一系列的拯救措施,这从其2013年半年报就可以明晰看到。*ST远洋的业绩虽然仍为亏损,但其通过出售股权及在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努力,业绩同比实现较大幅度减亏。

  3月11日晚,*ST远洋发布公告,提出拟向大股东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出售其直接持有的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100%股权的初步建议。这一笔交易就可获得近40亿元收益。

  5月20日晚,*ST远洋再次发布公告,称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太平洋”)与Long Honour Investments Limited 、中远(香港)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中远太平洋同意向Long Honour出售中远集装箱工业有限公司全部已发行股份及相关股东贷款。据计算,此次交易为*ST远洋带来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12.55亿元。

  在8月份,*ST远洋又出售两项资产——青岛远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81%股权和上海天宏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81%股权给大股东中远集团旗下子公司。*ST远洋董事会预计,本次交易会于2013年度为公司贡献利润约人民币36.70亿元。

  “这些交易都会改善公司2013年的盈利表现,补充本公司的营运资金,降低本公司股票被暂停上市交易的风险。”孟祥军说。

  出售部分资产正是*ST远洋保壳的主要手段。此外,其还采取了降本增效和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成员企业中散集团由于租入船规模的下降,租赁费支出和计提亏损合同显著减少,同时,燃油成本同比下降 21.9%。中远集运在运力增加的情况下,燃油成本、平均单箱成本同比分别下降 12.9%和 7.2%。

  为了提升公司的管理能力,*ST远洋对公司市场营销、业务协同、全面预算管理、应收账款管理、集中采购和供应商管理等专项工作进行了加强和提升,成效显著。在成本控制方面,上半年,集装箱航运业务在运量同比增长 8.7%的情况下,消耗燃油量同比下降 4.5%;干散货航运业务在运量减少 3.5%的情况下,消耗燃油量同比下降 15.9%。而公司的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今年下半年,中国远洋依托大股东中远集团的强大后盾,继续推进实施有利于改善公司业绩、有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及维护股东长远利益的各项举措,成效不错。”孟祥军说。

  航运业发展不景气,通过售卖资产来增厚利润的企业并不只是*ST远洋一家,中海集运今年两度出售盈利能力较好的码头资产,若交易完成,合计增利达11.3亿元,但在其背后是三季报16.7亿元的巨额亏损。

  此外,其他行业不少央企也经受着“保壳”大战的煎熬,在紧要关头频繁做着资产加减法。以*ST二重为例,扭亏为盈,避免被暂停上市,是其2013年初就制定的首要目标。

  9月27日,*ST二重发布出售资产公告,称拟将持有的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德阳万路运业有限公司100%股权、二重集团(镇江)重型装备厂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及公司截至6月末拥有的与风电业务相关的产成品存货等资产作价36.8亿元出售给控股股东中国二重,评估增值20亿元。

  业内专家预计,此次资产出售后,已经连续两年亏损的*ST二重不仅可以轻装前行,今年扭亏保壳的胜算也会大增。

  “保壳”背后的利益角力

  证监会公布的拟上市企业名单显示,截至11月7日,沪深两市排队企业达750多家,其中上交所在审IPO公司数目为181家,深交所中小板311家,另有266家公司拟登陆创业板。

  IPO停滞已一年之久,开闸的遥遥无期让期待上市融资的公司只能另寻他路,重组或借壳成为登陆资本市场的一条关键小道。但是,一边是拟上市企业的泱泱大军,另一边是壳资源稀缺的现实,所以,壳资源在当下的价值不言而喻,这也使得各家上市公司对壳资源分外重视。

  但是,提及各上市央企竭力“保壳”的原因,方正证券研究所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除了以ST公司为主的“壳资源”具有稀缺性之外,还有更深层的缘由。

  据他分析,通常情况下,依靠本身经营无法根本改善业绩的公司愿意转让壳资源。而借壳方偏爱债务规模较轻、股本规模较小、股权结构简单的“净壳”资源,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支付过多的借壳成本。

  “从这个角度来讲,央企的壳资源很难具备这样的优势,因为不仅股本规模大、债务规模重、股权结构复杂、对价高,经营风险也大。”上述分析师说。他认为央企的壳通常很少有企业有实力能借得了,所以,央企不会为了保壳而保壳,他们竭力保壳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国资委的考核,颜面问题,以及后续更深远的融资影响。

  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程伟曾表示,未来国企改革将走社会化、证券化、市场化路径,这决定了上市央企为股东创造价值这项功能将越发重要,也就是说,今后EVA(EconomicValueAdded经济增加值)指标的考核权重将不断调高。

  我国央企考核最早引进EVA指标始于2010年,此后它在央企所有考核指标中所占权重不断提高,2012年底提至50%,国资委还将它作为A级企业晋级门槛,规定利润总额为负或经济增加值为负且没有改善的企业,考核结果原则上不得进入A级。

  国资委对上市央企的考核结果关乎央企负责人的“里子”、“面子”和“位置”。一旦上市央企被迫暂停上市或者退市,无疑是该企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败笔,对企业及企业负责人而言都是非常“跌面子”的事情。

  此外,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金融与财务研究所所长王增业表示:“如果企业被迫暂停上市或者退市,再恢复上市就会比较困难,流程和手续非常复杂,需要很长时间。更重要的是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声誉大受影响,评级会被调低,进而影响企业除股权之外的资本运作行为,比如发债融资、贷款等。”

  他认为,当一个企业被迫退市后,相比上市公司,投资者会对该企业提出更高要求,在做出投资行为时,往往要重新评级,因此企业的融资及经营成本必然会加大。

  正是出于对以上诸多更为深层的因素考量,各央企在“保壳”行动中显得毫不犹豫,使出了浑身解数。

  生死劫:部分*ST公司厄运难逃

  就在各企业奋力一搏之际,监管层对于“退市制度常态化”的表态无疑使“保壳”压力陡增。那么上市央企“保壳”成功的概率究竟有多大?哪些企业会注定难逃退市的厄运?

  对此,方正证券研究所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我国上市企业的退市门槛其实非常低,三年内扭亏对于央企而言还是非常容易做到的,比如通过处置部分资产的办法,比如通过大型科研项目的申请或者产业政策的优惠等途径获得政府补贴。”

  同时,他认为之所以下这样的定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上市央企都有大的集团公司做靠山,掌控的资源丰富,往往比较容易通过与母公司之间的业务重组保住其壳资源。

  对此,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金融与财务研究所所长王增业表示:“我国央企‘大杂烩’式的业务构成有个明显特征,就是产业链相对比较齐全,如果不到资不抵债的情况,通过内部调整重组,保住壳资源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他认为,如果把上市公司的低效资产、发展时机不成熟的资产甩回母公司,很多上市央企会很容易实现扭亏为盈,轻装上阵。

  此外,王增业认为,对于上市央企,国资委也不会袖手旁观,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在尊重商业原则的前提下,引导这些企业走上并购重组或者业务调整的道路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资本市场是残酷的,有幸运儿就一定会有悲剧事件发生。因背负巨额债务而官司缠身的*ST凤凰或许将成为第一个退市的央企,年关将近,公司仍未传出重组的消息,而据消息人士称,大股东或只能尽力保住*ST长油,而*ST凤凰只能靠自救。

  迫于压力,*ST凤凰不得已踏上了一条“不归路”。除了5艘已经被拍卖的船舶外,公司即将有4艘船舶将于今年12月14日上午在武汉海事法院拍卖。不过,尽管公司疯狂变卖资产,换来的只是参与经营船舶数量的减少以及近5亿元亏损的三季报,公司在年底前扭亏的希望也变得愈发渺茫。

  一旦保壳失败,企业可能面临破产清算以补偿投资者,或者面临被收购重组的命运。“走收购重组的路子,企业还能继续发挥原有资源效用,提高经营效益。但是,即使能够艰难生存,也难以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来上市融资了。”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说。

  虽然,哪些企业最终会保壳失败尚不得而知,但是白朋鸣表示,“当前,一些经营能力的确落后、对环境有较大污染的企业能够保壳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且在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推行下,部分上市公司的退市成为必然。”

  保壳四大“秘笈”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A股有约30家ST公司濒临退市。为了能够“苟延残喘”于资本市场,这些公司奇招迭出,使用各种“保壳”办法。

  招数一:变卖家产。出售资产是很多企业在保壳大战中采取的方略,且屡试不爽,见效较快。

  招数二:借力政府。近期,*ST南化公告称,获得广西南宁市财政局经营性财政补贴2.9亿元。虽然前三季度*ST南化亏损1.96亿元,但凭借这笔巨额补贴,今年公司仍有望实现盈利。事实上,2010年*ST南化也曾获得财政补贴3.3亿元。

  招数三:频繁重组。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频繁重组已成为其在资本市场上常用的招数。在重组过后,新东家注入资本,上市公司改头换面迎来新生。

  

  招数四:会计手段调业绩。会计手段的公允价值也可以成为保壳利器。*ST国商今年上半年亏损3953.7万,同比减少158%,但净资产仍然是-8388.81万元。截至三季度末,公司方面主要项目皇庭广场可出租面积比例为79.42%,已达到可以使用的状态,随后,*ST国商的保壳之路步入快车道。*ST国商如愿取得了皇庭广场55亿元的公允价值,其三季报的净利润摇身一变为24.6亿,公司内部人士表示:“从三季报来看,成功保壳的概率很大。”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