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下,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连续七个季度呈上升趋势,达到0.97%;不良贷款余额达到5636亿元,仅16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就将近4600亿元。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今年以来,部分企业尤其是钢铁等行业表现并不景气,许多企业贷款逾期,有些甚至成为坏账,这必然会影响到银行的贷款质量。预计到年末,各银行的不良贷款还会继续增加,不良贷款率可能会超过1%。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李宪铎说,不良贷款本身难以生息,还要增加银行拨备、拉低银行的利润水平。对于已产生的不良贷款,银行必然会加大清收力度,能收回的尽量收回,对于无法收回的贷款,则往往要通过对抵债资产的转让来加速变现、回笼资金。
随着年末的临近,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快不良贷款处置力度。
据了解,在中国,长城、信达、华融、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买家”。其在收购银行不良资产后,通过拆分重组、分类管理、投资经营等方式,寻求资产增值,并适时变现获利。而随着金融市场的活跃,越来越多的“小买家”也开始分食银行不良资产这块蛋糕。
今年以来,工行、建行、农行、中信银行等银行均已通过挂牌转让等方式转让不良资产或抵债资产。而在此轮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分散在各城市的金融资产交易所表现较为活跃,成为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渠道。
记者采访了解到,10月22日,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为农行进行专题推介,涉及11宗抵债资产及99宗金融资产,总额约69亿元,参会投资机构达到130家,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均作为普通的竞争者参与其中。
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总经理丁化美说,传统的银行转让抵债资产方式,或是举行内部招标,或是跟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低调转让,或是在拍卖行举办拍卖会,能够参与竞争的机构数量较为有限,资产的价值发现也是在这个有限市场中完成的。一个独立、公开、统一和专业化的全国性银行抵债资产交易平台能够使更多投资机构参与进来,有利于银行抵债资产以更接近市场的价格成交,更加有利于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除了抵债资产转让,今年以来,各银行利用拨备资金核销不良贷款的力度也明显加大。
截至9月末,工行拨备覆盖率为268.87%,比上年末下降26.68个百分点;中信银行拨备覆盖率231.85%,比上年末下降56.40个百分点;浦发银行拨备覆盖率348.14%,比上年末降低51.71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说,对银行来讲,无论是增加拨备还是核销不良贷款,最终都要侵蚀利润。今年各银行普遍加大用拨备资金核销不良贷款的力度,这有利于银行不良贷款的回落。
中国银行高级研究员、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尽管从数据上看,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但不到1%的不良贷款率相比同期西方国家以及中国的历史数据都不算太高。且现阶段中国各主要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都比较高,普遍在200%以上,完全可以覆盖不良贷款上升带来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10月份,中国银监会曾发函指出,“截至目前,银监会未批准任何一家金融资产交易所从事信贷资产(债权)交易业务,商业银行在此类交易所开展委托债权交易和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均属违规行为。”在该函下发后,许多银行担心在金融交易所转让抵债资产属于违规行为,相关业务多已暂停,已经达成协议的业务或要通过拍卖行渠道完成。
对此,郭田勇认为,尽管监管层对各银行通过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转让抵债资产的“试验”表现出了谨慎姿态,但应该由市场定价的商品最终要回归市场。监管层在规范银行抵债资产转让的同时,也应积极肯定各地金融交易所的积极因素,促进全国性交易平台的搭建,为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拓展渠道,促进银行不良贷款的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