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值寒冬,但小微企业正经历属于自己的春天。
记者从中国建设银行获悉,在小微企业业务的模式、流程、产品、风险管理等方面,该行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围绕小额化、标准化、专业化,初步建立了促进小微企业业务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业务发展成效明显。
产品创新提供差异化服务
没有一流的创新就不可能打造一流的银行,一流银行要体现出管理最佳、服务最佳、效益最佳,其支撑就是产品创新。目前,建设银行已形成“成长之路”、“速贷通”、“小额贷”、“信用贷”四大产品体系,基本覆盖了客户的各类信贷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建设银行改变了传统坐等客户申请贷款的做法,针对熟悉的无贷客户群,推出了“善融贷”业务。此项业务依托评分卡,基于客户在银行的日均金融资产,主动判断客户需求,为企业主动授信,在帮助企业融资的同时,也让企业感受到银行对其的“尊重”,开辟了一种新的集满足客户功能性需求与体验式需求为一体的服务方式。
至今年9月末,善融贷客户8189户,较年初新增6725户,贷款余额44亿元,户均贷款54万元。下一步,还将依托企业结算卡,为在建设银行办理结算的客户设计专属产品,以实现对客户提供7*24小时的金融服务。
目前,建设银行已设计了40余项小微企业产品,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为进一步优化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特别是体验式需求的满意度,目前建设银行正在由单一信贷服务逐步向提供包括融资、结算、理财、财务顾问等综合金融服务转变,帮助企业逐步积累信用,为进一步缓解融资难创造条件,并通过综合定价,优化回报。
“信贷工厂”建立专业化经营管理体系
近年来,建设银行高层多次调研小企业业务,通过员工交流、客户座谈等方式,在深入了解小微企业客户特点及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建设银行按照新的小微企业客户认定标准和管理范围,细分客户群体,并根据不同规模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和风险特征,建立相应的经营模式。
具体来看,对小型企业客户,采用传统的“分析、评级、授信”,再加上抵押的主观性评价模式。对微型企业客户,采用在总体信贷规划下,通过定向开发适应性产品,再加上评分卡的客观性评价模式。建设银行改变过去依靠财务报表和抵押物选择客户的模式,转向从小微企业的物流、现金流,银行的账户交易,资产、信用等方面理解其盈利模式、收入来源、业务流程。
2007年,建设银行在同业中首创“信贷工厂”模式,建立了流程化、标准化服务小微企业的专业化经营管理体系,目前已组建286家“信贷工厂”模式的小企业经营中心。2011年下半年,基于大数定律和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在大银行中率先试行适应小微企业特点的评分卡评价方式,并相应进行系统开发。
2012年5月,将评分卡模式运用于实践,并推出了信用贷、善融贷等适应性的产品,较好地契合了小微企业“短、小、频、急、快”的融资需求,使普遍缺乏有效抵质押物的小微企业也能感受到银行融资的便利和支持。
探索“一链一圈一平台”新模式
为建立小微金融服务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银行注意到小微企业日趋集群化的特征,改变过去单个客户的营销模式,建立了规划在先、批量开发、标准化操作的“一链一圈一平台”的客户群批量营销模式。
据建设银行人士介绍,“一链”即产业链。把产业链上的对公和零售客户彻底打通,在同一规划下,对产业链进行总体评审、统一开发和管理。如围绕一个核心企业以及为核心企业服务的小微企业,依托核心企业的交易信息,推出了“供应贷”,将客户以“1+N”的方式,向其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目前,已在20个分行开办“供应贷”业务,贷款余额10.8亿元。
“一圈”即商圈。对商圈内的小微企业客户群,按经营年限、收入规模等进行分层分类,并针对性地建立起集规划、策划、审批、销售、培训、服务等在内的“1+N”的团队,与市场管理方建立合作,避免散单方式带来的高成本和高风险,实现批量化生产。
“一平台”即与政府和协会的合作平台,通过助保贷等产品,利用政府资金,组建风险补偿资金池,共同建立客户筛选、推荐、引导、扶持等信贷支持平台。
截至2013年9月末,建设银行累计向18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9万亿元,并几乎覆盖了与民生相关的各类行业。小微企业客户数超过200万户,小企业授信客户达到91512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