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财政部研判地方债管理 十余项检查扎紧“钱袋子”

2013年11月28日 07:03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三中全会后,中央对财政的全口径管理日趋深入。

  11月27日,财政部监督检查局发布消息,表示要进一步强化对重大财税政策和保障改善民生的监督力度,发挥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其中,涉及监督检查的国企“小金库”、地方财政对外借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二级公路债务余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方财政补助金等十多项项目。并明确,对地方债在“借用管还”及融资平台公司清理规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建立起规范的债务管理机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正在部分省份推进,这将为进一步解决地方债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加大检查督查力度

  财政部监督检查局日前发文,要求“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作用”,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加强监督工作,并强化对财税政策和保障改善民生监督力度。

  以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为例,财政部将继续加大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问题的处理处罚和责任追究力度;同时,将组织开展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专项检查,严格预算执行和管理,推动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此次检查还包括组织专门力量参与开展地方财政对外借款和财政专户检查,有效确保财政资金管理的安全性和规范性。以及协助组织开展部分地区取消政府收费还贷二级公路债务余额和里程数据专项核查等。

  在服务重大财税改革,财政部提出,要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决策参谋作用,组织专员办就地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试点情况专项调查,完成开发区财税政策执行情况及税收征管质量专项检查处理工作,加强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清理规范,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督促限期整改,切实维护国家税法的严肃性和统一性,确保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

  此前,财政部表示,今后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下大力气清理整顿区域优惠政策。相关分析指出,这是在维护税法方面的重要举措。

  财政部还表示,在民生财政政策和资金管理方面,则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重点领域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已先后组织开展了中央教育专项资金、中央政策性粮油政策落实和资金管理情况专项检查;布置实施家电下乡补贴清算及政策落实情况、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执行情况、中央统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核查。

  另外,财政部还提出,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方财政补助资金、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专项补助资金,以及中央廉租住房保障、城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补助资金审核等。

  研判地方债管理

  地方债问题已越来越多的引起各界关注。近年来,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地方债管理,其中审计署8月开始对全国性的债务进行审计,以进一步摸清地方债规模。

  目前,审计署对地方债的审计数据尚未公布,但机构对地方债规模的估计有很多版本,从十几万亿到二十多万亿不等。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对此表示,“这意味着要建立起在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基础上,地方发债的管理体制。”在他看来,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居高不下,财政赤字和债务风险加速积累,财政中长期可持续面临严峻挑战,“有部分地方债余额超过当地综合财力,并已出现债务逾期。”

  针对地方债问题,此次财政部监督检查局提出,完成地方政府性债务专项检查后续处理工作,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在“借用管还”及融资平台公司清理规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建立规范合理的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如何建立地方债管理制度?《决定》提到“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天津财经大学教授李炜光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财务报告为地方债管理指明方向,“我们现在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实行的收付实现制既不能统计出债务,也不能在财务报表上反应债务状况,而权责发生制的财务报告,建立资产负债表不是问题,这也是世界上通用的财务及债务管理方法。”

  在资产负债表编制方面,目前,海南省、甘肃省、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已先后启动试编政府资产负债表工作,河南省焦作市也已将地方政府债务报告作为预算报告的一部分进行编写并提交人大审议。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认为,我国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工作已准备多年,但尚未建立健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制度成为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技术难点。“这些政策完善后将为地方债管理和风险预警在技术上提供支持。”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