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民收入跑赢GDP有多重正面效应

2013年11月23日 10:26    来源: 新华网    

  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跑不过GDP有其复杂的内外部原因。在一个需要加大投资和积累的经济体、一个高速成长的经济体、一个以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占先的经济体,城乡居民收入受到某种程度的压抑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现在内外部环境变了,增长的条件变了。居民收入不再是一个可以看轻的因素。收入增长不仅与消费有关,而且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关。这是我们看待居民收入增长需要注意的新前提。

  ——亚夫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与GDP增长不同步的问题,一直影响着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同比增速慢于GDP增速0.9个百分点。从总体看,我国居民消费动力仍显不足,经济增长仍需依靠投资拉动,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有待强劲购买力的支撑。

  ■在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消费意愿偏弱的情况下,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有多重积极意义。从短期看,收入分配改革可以提高居民即期购买力,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从长远看,更有助于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可靠支撑,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未来国家将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可以预见,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利于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有助于培育未来的经济增长源泉,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梁达

  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消费增长

  1.居民收入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来源于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要经过复杂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到个人手中。多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居民收入增长未能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从1979-2011年来看,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均低于经济增长速度。1979—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从4063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年均增长9.8 %,财政总收入从1146亿元增加到11.7万亿元,年均增长14.6%,而同期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7.4%和7.5%,经济增长速度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相差2.4和2.3个百分点。

  分阶段看,1991—2012年,GDP年均增长10.3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8.3%和6.2%,增幅差距分别为2和4.1个百分点。其中近11年来的2001-2012年,GDP年均增长10.1%,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6%)0.5个百分点,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7.7%)2.4个百分点。

  2013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增速(6.8%)仍慢于经济增长速度(7.7%),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快于GDP增速。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206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9元,同比名义增长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在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8.9%,经营净收入增长9.9%,财产性收入增长13.0%,转移性收入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7627元,同比名义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7.1%,家庭经营收入增长8.0%,财产性收入增长23.2%,转移性收入增长17.4%。

  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925元,同比名义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中位数6554元,增长13.2%。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7392万人,同比增加525万人,增长3.1%。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542元,同比增长13.0%。

  2.财政收入增速快于居民收入

  1979-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6%,城乡居民均分别增长7.4%和7.5%,相差7.2和7.1个百分点。1991-2012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2%,城乡居民分别增长8.3%和6.2%,分别相差9.9和12个百分点。2001-2012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达19.8%,分别快于同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10.2和12.1个百分点,表明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幅度长期低于国家收入增长幅度,国民收入明显倾向于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使得受到收入预算约束的居民消费不足,消费占GDP比重过低。

  3.居民消费增速明显慢于经济增长

  收入的多少决定消费需求的强弱。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消费增速长期慢于GDP增速。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90—2003年GDP年均增长15.3%,而居民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8%,居民消费增长比GDP增长慢1.5个百分点。特别是2000年以后,居民消费连续4年慢于GDP的增长,年平均增速差距多达2—3个百分点。不仅居民消费总量增速缓慢,人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速度慢于经济增长的情况更加明显。

  4.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偏低

  近年来,作为居民四大收入来源之一的财产性收入增速有所加快,但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一直偏低,提升空间较大。作为城镇居民收入主体的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68.9%下降到2012年的64.3%,下降4.6个百分点;而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则有所上升,2012年经营净收入占9.4%,财产性收入占2.6%,分别比2000年上升5.5和0.6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707元,比上年增长8.9%,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2.6%。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四大收入中的比重依然是最低的。总体来看,财产性收入对城镇居民收入的贡献还很小,不仅低于经营净收入的贡献,更远低于转移性收入和工薪收入的贡献。从发展趋势看,投资理财是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应创造有利条件,大力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比重。

  5.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依然存在

  据统计,我国收入差距约50%来自城乡之间的差距,城乡差距的走向对整体收入差距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0:1,2011年该收入比为3.13:1,2010年该收入比为3.23: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7019元,增长13.3%。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1986元,增长15.0%。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GDP增长,同时,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比城镇快1.1个百分点。

  城乡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于高收入群体。在社会各界收入普遍增长的动态条件下,只有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快于高收入群体,社会收入差距才有可能缩小。今后一个时期,虽然高低收入人群之间收入的绝对差距还可能拉大,但只要相对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继续保持,整体收入不平等程度就将得到改善。

  6.与国际比较,收入水平与消费驱动力仍然不高

  购买力不高决定了消费能力不强,造成多年来居民消费规模相对较小,增长缓慢。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在世界的位次要低于GDP总量的国际地位,增速要慢于GDP的增速。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为20194亿美元,居世界第6位,而GDP总量居世界第2位;人均居民消费支出为879美元,而人均国民收入(GNI)为4260美元,居世界第120位,不到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的10%,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仍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2010年高收入国家人均GNI平均为38517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3763美元,低收入国家为523美元。1990-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和人均水平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6%和6.6%,比同期GDP和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低2.4个百分点,两者之间的差幅呈扩大趋势。

  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增速慢于GDP增速的差幅从1990年至2000年的2.3个百分点扩大到2000年至2007年的4.8个百分点;人均水平的差幅从2.2个百分点扩大到3.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支出水平低、增长缓慢,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2009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6.3%,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收入分配问题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造成我国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匹配的原因是复杂的,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既有经济发展因素,也有体制、机制和政策因素。既有历史的客观原因,也有收入分配政策的不合理因素。如果两者长期增长不同步,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从有关统计调查资料分析,当前收入分配问题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是不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我国经济不能长期依靠投资拉动增长。如果居民收入上不去,消费跟不上,社会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投资增长会造成新的供给,而新的供给要靠新的消费消化掉。如果没有消费提供支撑,投资就可能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产能闲置甚至过剩、产品积压、效益下降,最终容易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

  由于消费与投资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投资率提高,消费率必然走低。收入水平低、消费率偏低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容易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供求失衡,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是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抑制居民正常消费。收入水平不高导致消费率偏低,而消费率低表明经济总量用于消费的部分相对少。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此外,收入差距过大还会影响影响社会稳定。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 并由此引起总消费不足。居民的消费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随着收入的增加,通常消费率出现下降。由于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一方面高收入者投资倾向加大,消费倾向不足,另一方面中低收入者由于支付能力不足,消费水平难以提高。

  从各层次居民的消费结构看,低收入家庭以生存型消费为主,受收入来源的限制,低收入家庭有需求的消费远远得不到满足。即使在中等收入家庭中,消费水平也没有达到平均值,而高收入家庭在满足家庭各种消费需求后,还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调查资料显示,居民家庭资金需求的前3位分别是:购(建)房屋、子女上学、看病等消费支出。所以,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中低收入家庭无钱可花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是收入偏低容易形成消费断层与结构失衡,使潜在大市场难以持续扩张。自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呈阶梯状态,富裕层与贫困层的差距呈扩大趋势,直接导致了消费断层的产生,给企业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与产品结构的有序替代造成了困难,导致市场结构失衡。

  收入的分化又进一步导致了居民购买力和实际消费水平的不断分化。因收入和财富占有状况的巨大差异,富有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实际生活状况的反差极为强烈。一些人生活富足奢华甚至奢侈糜烂;而另一些人则维持温饱有难度。这种分化使得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在较长的时期内难以充分释放。少数人手中掌握的大量的金融资产,除了部分投资实体经济外,很大一部分进入虚拟经济领域,利用各种投机手段获取资本收益。

  如过去几年中房价一路高涨,给部分资金富余的炒房者带来巨额收益的同时,也给广大中低收入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房地产业成为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强劲推手。劳动收益和资本收益的巨大差距使社会财富分化现象更加突出。

  总之,收入水平偏低不利于释放居民潜在购买力;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对总体经济有不良影响;收入差距会影响消费的扩张,加剧城乡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应该看到,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增长只有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才能有效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反过来,居民消费增加也会驱动经济增长。要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必须力争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并尽可能使收入快于经济增速。只有增收减负才能实质性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形成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和消费三者良性互动,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1.要着力优化居民收入分配模式,改善收入预期,逐步缩小差距,大力增收减负

  一是适当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占比,提高居民实际消费支出占比;在初次分配环节,通过制定行业工资指导政策、设定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以及实行工资增长与消费价格指数挂钩、与企业效益挂钩制度等,保证劳动者报酬占比维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上,在动态变化上稳中有升,使劳动者享有应得的经济发展成果。

  二是要着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如果城乡居民消费潜力能得到有效释放,足够支撑未来10到20年我国经济年均8%以上的增速,因此,要尽快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城乡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收入比重,为扩大消费、提高消费贡献率奠定基础;

  三是要继续努力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对生活必需品实施低税率,减少重复征税,降低增值税税率等,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四是要缩小收入差距。在城市,要打破行业垄断,进一步使收入透明化;在农村,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

  2.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拉动消费,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提升居民消费信心

  近年来,我国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改善民生,提高居民保障水平,但目前社保体系和福利制度还不完善,居民为应对失业、养老、医疗、意外等社会保障问题,不得不约束消费,加大储蓄力度。既然我国居民保守消费模式主要是由于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因此,变保守消费模式为适度超前消费模式,就要以强化社会保障为突破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提高和可供支配财力的增加,我国要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最终实现全民社会保障的目标。

  第一、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将城市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的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将农村无子女户、无子户、独生子女户、丧失劳动能力户的人口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将其他农村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并最终实现全民社会保障的目标。

  第二、增加社会保障项目。要将教育、住房纳入社会保障。如对城镇低收入户实行住房保障,提供廉租房、低价福利房等;如普及城乡12年制义务教育,大幅度降低居民普通教育的开支;如降低居民高等教育的费用开支,对城镇、农村低收入户子女上大学或职业学校,实行免学费并提供助学金的保障制度等等。

  第三、提高社会保障力度。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增加社会保障项目的同时,要逐步提高失业、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所有项目的社会保障力度,解除或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

  3.拓宽投资渠道,提高居民投资理财水平

  一是要积极创造外部条件,激发居民创业热情,拓宽群众财富增长渠道。在硬件上,要创造畅通的物流、信息、能源、交通条件,方便群众创业;在软件上,充分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鼓励更多人投入创业之中。积极创新金融管理体系,开发适宜普通群众的投资品种,为居民财富增长提供多元化途径。

  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应要加强对城乡居民金融理财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培养居民理财意识。理财培训应优先在农民工、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和其他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群体中开展,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面向城乡居民的专业理财顾问,深入城市社区、农村开展金融投资知识宣传,引导居民科学理财。

  4.加大力度降低房价,减轻居民的消费负担

  安居才能乐业,住房消费应该提倡,也应该鼓励,但应千方百计把房价降下来,保证绝大多数消费者有能力承受相应的房价。扩大住房消费,一方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大多数民众的存款都投放到住房上,要尽快改变已经出现的居民住房消费透支现象,改变因购房而挤占其他消费的问题,努力使居住开支占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另一方面不能把发展房地产开发业作为战略重点,而应当是在不影响耕地和环境保护等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的基础上,发挥住房消费对内需的拉动力。(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