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愚公精神:“德国制造”的DNA

2013年11月23日 07:43    来源: 中国证券报    

  邻居老李要报团参加欧洲旅游 ,还没出发,朋友们的代购清单就已到达:双立人的刀具、菲仕乐的炒锅、碧然德的净水器。这些“德国制造”的价格往往高出中国同类产品数倍,但它们的高品质还是得到了身居制造大国的人们的青睐。

  1731年6月13日,一位名叫彼得·亨克斯的刀匠在德国索林根刀具同业会以“双立人”注册为产品标志,他的后裔约翰 ·阿伯·亨克斯后来以自己的名字为公司命名,这两个标志被沿用至今,历经280多年,已成为全世界刀剪餐具最高标准的象征。

  日前,在清华大学举行的“德国模式:启示与借鉴”论坛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分析了德国模式特别值得关注的几点:一是公共财政体系,二是政府大力扶持的实体经济,三是稳健的房地产市场,四是审慎的金融体系,五是德国基业长青的家族企业。

  对于众多德国家族企业而言,跨越百年好像很轻松。解析他们的DNA,对中国的众多中小企业的成长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不无裨益。

  2006年,德国商人亨利安来到青岛投资生产大型齿轮。在他之前,亨利安家族已有三代生产齿轮的历史。2010年6月,亨利安80岁的父亲来到青岛,父子两人游览到江苏路基督教堂,爬上塔楼发现了一份惊喜。亨利安说:“当我们在教堂钟表上看到J.F.WEULE这几个字,父亲很激动,因为这是德国100多年前就有名的钟表制造商。当时这家钟表的齿轮都是由我们亨利安家来供应。”钟表齿轮大大小小20多个,都如102年前一样,严丝合缝,正常运转。教堂工作人员说,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维修过这座钟表,只是每三四天给这些齿轮涂抹一次机油。亨利安说:“这些齿轮还能照这样用上300年,真要维修时,不知是我们家第几代了。”

  无独有偶,青岛啤酒厂100年前德国制造的酿酒设备、电机、变速箱、标贴机和选麦机,至今还能使用;青岛老市区100年前德国人留下的地下排水系统,雨污分离,设计合理,无论多大雨量都能正常运行。在昔日德国总督府里,工艺考究的吊灯仍在使用,历久弥新。

  无论百年前的教堂大钟、酿酒设备、地下排水系统,还是今天的双立人刀具,“德国制造”集众多特质于一身:耐用、可靠、安全、精密。在这些产品特征的背后,是德国家族制造文化的传承。

  德国的制造业“小事大作,小企大业”,不求规模大,但求实力强。一个家族几十年、几百年专注于一个产品领域,力图做到最强,并成就大业。此“大业”特指“大事业”,在业内有地位、受尊敬。很多这样的成大业者,现今仍是中小企业的规模,例如Koenig&Bauer的印染压缩机、RUD的工业用链、Karcher的高压专业吸尘器等都是全球行业翘楚,这印证了老子的哲学:“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丑小鸭不是一天就长成了天鹅。德国19世纪30年代才开始工业革命,比法国晚了30年,此时英国工业革命已接近尾声。由于世界市场几乎被当时的先进国家瓜分完毕,追求强国梦的德国人在列强挤压下,以剽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商标手段等仿造英法等国产品,廉价销售冲击市场。1876年在费城世博会上,“德国制造”被评为“价廉质低”的代表。1887年,英国议会通过新《商标法》条款,要求所有进口商品都必须标明原产地,以此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货区分开来。

  面对这样的后来劣势,这些德国家族企业改变了低成本低价快销的竞争思路,而是急事慢做,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上下工夫。他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求大,但求强;不求多,但求精。执著于一个产品的不断创新,代代积累,今天这些做大事业的小企业就是这样炼成的。

  考察过德国的中国企业主发出这样的感慨:德国企业往往偏安一隅,像一个稳重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年鞋匠,坚守的目标代代传承:怎样把鞋做得更好。它们可能是“小公司”,也可能是“慢公司”,甚至还可能像个“笨公司”,但稳定的业绩和成长表明它们绝不是“差公司”。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