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夏光:划定生态红线背后有四大本质含义

2013年11月15日 22:4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5日讯(记者蒋诗舟)今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宋立;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兼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夏光博士;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尚希做客中国经济网,解读刚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决定》中提到的,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一问题,夏光主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点击进入访谈页面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夏光(裴小阁摄)

  夏光认为,首先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一部分来看待,也就是说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仅是为了生态环保,也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第二,它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内容更加充实,因为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已经提出来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这次又增加了生产产权、生态补偿,还有其他内容充实进来,构成了更加完整的体系,其它都是这些亮点的展开。

  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这一位问题,夏光解释说,红线是一个形象说法,主要讲对国土空间,我们影响自然的行为进行一个底线管理,最小限度。具体而言有这么几个构成了生态红线,首先是区域地理上的红线,比如我们搞的主体供应区,划成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禁止开发等,在地图上划出了能够看到的线,在江河源头地区,在生态屏障地区,就不要求发展经济了,一旦划定自然保护区,按照法律要求,不能在里面搞经济建设,当地的人民群众发展,就通过政府的生态补偿来实现。

  第二类生态红线,就是环境质量的红线。我们环境质量确实有些退化,发展经济,空气质量不如以前好,水不如以前好,但是有一个最低底线,不能再恶化,雾霾这么严重,已经突破底线了。所以无论是城市空间、河的流域空间,都要对环境质量有一个底线,因时因地进行制定。

  第三个是资源消耗的上限。比如我们现在每年增加2亿吨的煤炭消耗,而煤炭的消耗带来的污染负担是非常沉重的,所以必须控制煤炭消耗的上限,大概就是四十多亿吨,新增的能源需求通过发展新能源、化学能源来解决,通过节能来实现。

  最后一个红线就是我们所说的污染物排放量一个最低限。现在我们已经设定了二氧化硫等几种主要污染物指标,也就是划定红线。每年不但不能突破那个线,还要往下减,将来根据需要,还要划定上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想发展经济,必须削减原来排放污染物的量才能新上项目。这就是划定生态红线的本质含义。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