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银行股整体下挫,板块跌幅接近2%。其中,平安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跌幅在4%以上,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跌幅较小。
当日,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不过,银监会同时公布的数据还显示,截至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36亿元,创下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20个季度新高,不良贷款率0.97%,为2012年第一季度以来7个季度新高。
分析人士认为,不良贷款数据的上升拖累了银行股的表现,但影响并不明显,因为此前市场对于银行不良贷款的数字已经有所预期。
具体来看,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365亿元,不良率0.98%;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026亿元,不良率0.83%;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26亿元,不良率0.87%;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56亿元,不良率1.62%;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2亿元,不良率0.57%。
高盛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尽管不良贷款温和上升,但系统性风险可控。原因在于中国的全系统信贷/GDP(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约为210%,仍远低于美国、日本、欧盟的水平。而影子银行活动主要是信贷业务的替代,并且业务类型较发达国家更为简单。此外,潜在房地产和地方政府杠杆风险仍然较低,原因是住房市场杠杆较低、政府资产显著高于负债,而且许多私营公司只能通过影子银行融资。
高盛认为,中国上市银行股的估值重估取决于经济再平衡和结构性改革,如国企改革、提升地方政府财政自律的财政改革。可是,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对于国企改革内容并未达预期,可能会影响银行股的走势。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银监会关于银行同业监管的新规。据媒体报道,银监会正酝酿旨在规范银行同业业务的监管新政,整体监管思路可能较前期预期严格。
东北证券认为,过于严格的同业监管对于整体上市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的流动性有较为显著的不利影响,但是具体影响程度还取决于最终的监管细则。初步来看,在目前疲弱的经济形势和流动性偏紧的大背景下,同业业务监管法规过于严格的可能性不大,或者可能会伴随出台对冲政策,比如资产证券化等。而同业监管法规落地后,如果其具体细则比传闻温和或者同时出台对冲性措施,银行股则会在短期冲击之后再次见底。在此期间,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推动和实际政策落地可能有进一步的消息,比如信贷资产证券化进一步扩大试点;同业存单正式启动;自贸区金融改革进一步落地等,有可能重现9月上旬的估值修复行情,具体力度还需要观察整体政策和业绩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