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易宪容:央行货币政策降低杠杆是主基调

2013年11月11日 10:5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易宪容

  只有在通货膨胀率加速上升及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之后,利率调整概率才存在。——易宪容

  11月5日,人民银行网站发布了《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可以说,这次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所强调的核心就是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以此来保证当前中国经济实现稳增长及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升级。

  本文赞成央行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即尽管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增长态势会保持稳中趋好,但是面临的风险及挑战则不少。

  当前,以“房地产化”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结构的扭曲。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很大程度也是与这种扭曲的融资结构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无法形成新的强劲的经济增长动力,并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降低杠杆和去产能。所以,至少在未来几个月内,央行的货币政策会保持在“不紧”也“不松”的态势,并通过这种态势来影响市场预期。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市场充满着期待,希望有重大的经济政策可以出台,这其中取决于对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准确的判断,基于判断而推出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房地产化”的经济结构需要调整,但是,当前任何一种激进的调整政策都会对中国经济及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与冲击。因此,这种调整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保证中国经济在一定的增长区间内,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央行的货币就不可紧缩,即货币政策的“不紧”。

  但是央行货币政策的“不紧”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货币政策的“不松”。因为,中国经济的“房地产化”很大程度就是前十几年金融杠杆过于膨胀的结果。前十年,无论是整个社会融资增长还是银行信贷增长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且这种态势目前还在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央行货币政策有丝毫的放松,对连续上涨了17个月的房价更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央行的货币政策“不松”。

  央行货币政策的稳定预期及预期管理首先就是要引导住房价格回归理性,遏制住房市场价格上涨,以此来减弱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其次,预期管理的工具看上去是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但只有在通货膨胀率加速上升及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之后,利率调整概率才存在,否则,央行更会注重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对流动性的调节作用。

  总之,在未来一个较长时间里,央行货币政策降低杠杆是主基调,并且降低杠杆所采取的方式会更加温和,动用利率的概率会很小。不过,在本文看来,如果不运用价格工具,要挤出“房地产化”经济的泡沫并非易事,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证券日报 作者 易宪容)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