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人民日报谈房价:片面管理需求无法压制“刚需”

2013年11月11日 07:14    来源: 人民日报    

  解决泱泱大国的住房问题,是道世纪难题。我们应当提高认知水平,从各方面加强政策支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自主性需求

  “要千方百计增加住房供给”,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对住房供应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住房问题的战略判断。

  有媒体梳理,今年两会以来,除了重申“坚持房地产调控各项政策不动摇”,中央并未出台新的调控政策。与此同时,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部分调控严格的二线城市,却出现了房价的明显上涨,特别是9月以来,各地“地王”频现。这个背景下,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严苛的“限购令”勒不住脱缰的房价?而今,当政策重心从需求转向供给,又会给住有所居的梦想注入哪些新鲜力量?

  众所周知,需求与供给是影响房价的两大因素,也是解决住房问题的两大着力点。回顾房地产政策,调控的主基调是以需求管理为主、供给管理为辅,把“支持自住性需求,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作为基本方向。的确,把调节住房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可以挤出部分的热钱炒作,促使商品房回归商品本位。然而,一些地方“限贷、限购、限价”三管齐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一定范围内还扭曲了市场的供求关系。

  究其原因,有一些是执行层面的“折扣”问题,但更多是忽视了有效供给的增加。自主性需求是刚性需求,是城镇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纠结。片面的需求管理可以抑制投机与投资,却无法压住这种旺盛的“刚需”,更难以理顺需求层次的多元化。甚至,个别的以增加交易环节成本的税收政策,在供需失衡的情况下,不出意料转嫁到了购房者头上,使其有苦难言。这些都让政策的效果背离了调控的初衷。

  “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这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解决泱泱大国的住房问题,是道世纪难题。我们应当提高认知水平,从土地、信贷、财税等各方面加强政策支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自主性需求。

  首先要千方百计保证住宅用地的供应。房屋建在土地上,土地供给是住房供给的前提。过去三年,我们始终没能完成土地供应计划,特别是一些一线城市更是连续多年未“及格”。以广州为例,2012年商品住宅用地计划供应仅为2.55平方公里。而在北京,2012年全年共成交经营性用地372公顷,仅完成年度计划的31%。可见,只有从增加土地供给入手,稳定“面粉”的价格,才能稳住“面包”的生产,避免“地王”与恐慌情绪。

  这里所说的供给管理,包括3600万套(户)的保障性住房和以市场化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两个方面。如果说前者考验的是政府的责任,后者则反映了市场化的大势所趋,考量的是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市场的需求需要市场的手段来解决,不能指望政府的大包大揽。当然,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不少三、四线城市与一、二线城市冰火两重天,住房供应相对充足但潜在需求相对较弱,甚至个别地方的“空城”“鬼城”还存在泡沫破灭的风险。这就要求顶层设计者,在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上,不搞一刀切,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努力让每个城市都成为宜居之地。

  (荆林波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