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深圳营造创业环境新优势透析

2013年11月08日 08:33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刘 众 徐 强

  11月初,深圳的两组数据引起关注。

  一组数据是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半年来的市场变化。3月1日颁发首张商事主体新版营业执照启动改革,前三季度企业新登记11万多户,同比增长超过70%,创业活力迸发。

  另一组数据则是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透露的发展指标,前三季度累计增速逐季回升分别达9%、9.5%、9.7%,预计全年将超10%,结构不断优化,内外市场并举,平稳健康运行。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深圳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构建市场经济体系进程中,创造一切条件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充分施展,成为配置资源的根本方式,充分激发发展动力。

  先行一步造就竞争优势

  深圳是一座看得见的城,而它的崛起和延伸,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由“看不见的手”构筑的。

  中国改革和开放是一对孪生兄弟,它起始于30多年前的深圳,开放的理念和市场的导向,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催使深圳率先与国际接轨,形成竞争优势。这是开放带来的“市场红利”。

  新的发展周期,“市场红利”在前海身上体现。

  10月底,前海企业公馆举行首场推介会,吸引来汇丰银行等30多家海内外知名企业。作为代表深圳未来之地的第一批商务建筑,它的规划建设,却是由世界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万科集团承建。它中标的理由是,采取国际化通行的公馆建设和服务理念。

  万科集团总裁郁亮所说,今年9月动工,明年6月使用,体现的是众所期待的前海速度,更是放权市场的速度。市场化的方式,加速集聚着海内外高端资源。

  开放是全新的视野,还是竞争的压力,更是改变的动力。深圳经济结构30多年从“三来一补”到先进制造业,从高新技术到现代服务业,就是不断开放、竞争到变迁的历程。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近5年,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深圳率先面临“调整的阵痛”和“成长的烦恼”,市委市政府的破解之术,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运用、遵从市场规律,提升市场价值。

  深圳比较市场化的环境,成为资本最爱光顾的领地。资金流向之处,是机会之地;人流愿意去的地方,是机缘的平台。深圳同时具备了这两点。

  以金融创新为例,前海正成为可与上海自贸区并肩的“试验田”,3年来,国家部委出台支持前海开发开放的22条政策落地16条,绝大多数关涉金融创新。统计显示,前海平均每天吸引10家以上的企业入驻,截至9月底注册入区企业已达1800多家,其中金融业占据绝对支配地位。随着前海股权交易中心、石化交易所、文化产权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等重大要素平台等运作,创新支撑的金融生态圈现雏形。

  “市场红利”让资本趋之若鹜。深圳是国内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目前PE机构超过3500家,注册资本近3000亿元,基金数量和管理资本总额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培育出的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居于全国前列。“自由竞争的市场化环境,深圳有条件促成风险投资行业的集群效应。” 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评价道。

  近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深圳举行,这里的确成为海内外人才想来、能干、愿留的舞台。20多岁的光启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30岁的华大基因研究院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王俊,及认定的数千名“孔雀计划”团队和人才,摹划并构筑着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市场环境成重要的比较优势

  深圳地理空间有限,但无形的市场环境优势,决定了它无限的发展空间。

  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用市场原则校正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释放有效的市场活力。深圳的答案是,市场环境已成为最重要的比较优势之一,产生着巨大的“洼地效应”。

  2009年,深圳大刀阔斧推行了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市级机构数量精简幅度高达三分之一;去年,各区展开大部制改革,大大减少了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现象;目前全市13家试点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一改而动全身,是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市场“洼地效应”。

  半年多的时间,深圳以权力的减法,换来市场的加法,新登记商事主体出现“井喷”现象,民间投资创业热情被大大激发。统计显示,前三季度企业和个体户大幅增长,有的数据同比增加约三倍。今年第二、三季度,新登记的私营企业吸纳就业70.8万人,个体工商户吸纳27.3万人,表明仅仅6个月,深圳仅新登记的民营经济主体有可能吸纳逾98万人就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义平感叹,在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这项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借鉴。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夯实“市场洼地”。

  深圳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土地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从1987年,深圳在全国首次以公开拍卖方式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敲响新中国土地买卖的“第一槌”,到2012年5月,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联合批复《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赋予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先行先试的重任,标志深圳“二次土改”开犁。

  在市场导引下,空间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市场的弄潮儿,土地成为真正的产业之母。以城市更新为例,蛇口网谷所在的蛇口工业区曾经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一度是深圳的制造业重地,通过城市更新改造、产业“腾笼换鸟”,引进了电子商务、移动互动网、物联网等高科技产业,网谷每平方米年产值已由1500元左右攀升至约3万元。

  今年初,市政府以2013年1号文出台产业空间配置“1+6文件”,主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谋划空间资源优化配置和差别化供给。引人注目的是,集体合法产业用地使用权可以直接申请入市交易。深圳都会城市研究院院长高海燕认为,原农村集体合法产业用地交易,扩大了深圳市场土地来源,更给民营资本带来新机会。

  “市场能力”对冲发展压力

  经济的微观基础是企业,产业能力是衡量市场有效的试金石。

  最近几年,深圳的固定投资规模在全国并不突出,住房、工资等营商硬成本开始上升,但经济质量保持高水平,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竞争能力强,通过市场开拓和创新“对冲”了发展压力。

  产业的“市场能力”在品牌企业身上表现尤其充分。

  国家工商总局年初认定了一批“中国驰名商标”,深圳再添10件累计拥有103件,成为全国首个突破100件的副省级城市。其中注册商标200件以上的企业有30家,腾讯公司拥有1529件成为全市拥有注册商标最多的企业。与此同时,短短13年,腾讯成为世界互联网市值第三大、亚洲第一大企业。

  来自市场竞争的商标战略,反过来为企业赢得了新的市场,以华为、中兴通讯、中集三个世界级品牌为例,它们充分参与国际竞争,是完全竞争的结果。从销售收入看,华为超过爱立信已成为世界通讯设备老大。

  “市场能力”得益于产业创新和转型产生的加速度。

  以服装产业为例,目前深圳拥有女装自主品牌1000多个,其中国内知名品牌100多个;从过去只是单纯的制造,到现在设计、样衣手感、品牌推广等各环节都和国际接轨,新款周期从两个月缩短到两个星期,一两天就有一个新款上市,年出口超100亿美元。“各国设计师扎堆深圳,成为深圳服装业的一道新风景。”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沈永芳如是说。

  “市场能力”在“走出去”战略中亮剑。

  开放的市场都是双向的,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深圳近些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成就了一大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中国跨国公司,在通讯设备、新能源汽车、基因组工程、医疗器械等领域在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加。目前,深圳“走出去”的企业达2000多家,覆盖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金额累计逾90亿美元。

  政府调控这只“有形之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精彩互动,正共同演绎着深圳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的精彩篇章。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