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产能过剩要“踩刹车” 兼并重组须“踩油门”

2013年11月08日 07:26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电解铝大省河南一边在关停产能,青海等地一边大手笔新建产能,这种“加减法游戏”最后只能令中国经济深陷沉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可谓“病入膏肓”:去年底,我国粗钢、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产能均大致占全球的40%至60%,产能利用率仅有70%左右。按国际标准小于75%即严重过剩,我国39个行业中有21个“不达标”。

  长期以来,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伴生品”,追根溯源乃地方政府利益驱动之下的激励偏向,“投资拉动”的惯性思维如脱缰野马。对地方政府官员而言,政绩与经济总量和增速紧紧挂钩,因此各地多视全局性的产业政策而不顾,“未批先建”现象屡禁不绝;对地方企业而言,因地方政府关爱有加,银根和地根倾斜,容易拿到便宜地皮、银行信贷,何乐而不为?

  因此,地方新增产能多是过剩产能化解缓慢的最大一条“拦路虎”。以水泥行业为例,从2010年到2012年,水泥行业每年新增产能分别为4.4亿吨、3.7亿吨、3.6亿吨左右,但每年淘汰产能分别为1.4亿吨、1.6亿吨、2.8亿吨左右,在产能利用率日益下降的情况下,每年仍有新增产能净投放。这一点,在钢铁、平板玻璃等行业也有相似情况。

  一些地方不顾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心,只顾眼前利益,使得地方保护也成为过剩产能化解的“绊脚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产能过剩行业应有比较强烈的兼并重组动力。然而市场分割、地方保护则抑制了上述几个产能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行为,使得以市场化解产能过剩的方法难以进行。在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背后,往往牵涉到税收、就业等重大问题。

  市场归市场,让市场多出力,地方政府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首先,应鼓励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对于一些地方政府不顾产业政策、环保法规、行业准入门槛,顶风违规新建产能要严厉打击。改革官员政绩考核方式,并从资金等多方面支持地方推进兼并重组工作,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地方政府要少搞“拉郎配”,少下一些行政命令,多在行业准入、环保门槛等方面当好“看门人”,支持企业之间跨地区、跨所有制“自由恋爱”。要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进入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领域。

  再次,要为地方企业营造良好的并购市场环境。要简化地方并购重组的行政许可,为重组减少制度障碍。同时,丰富并购支付工具、融资渠道,提高并购市场效率并减少并购成本。

  最后,相关过剩行业的上市公司要利用好“绿色通道”进行兼并重组。根据证监会分道制规定,汽车、钢铁、水泥、船舶、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九个重点行业,交易类型属于同行业或上下游并购、不构成借壳上市的,将进入快速(豁免/快速)审核通道。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