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8日讯 (记者 向婷)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各方对新一轮改革充满期待。作为中国经济改革最大红利的金融改革,其突破口与未来改革方向已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焦点。
如今,中国经济进入了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众多专家对金融改革各抒己见,助推这艘承载着希望的中国经济巨轮驶向正确的航向。
寻金融改革突破口 五大问题需解决
“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的中国新一轮改革路线图已呈现在我们眼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表示,中国金融改革的突破口在于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建立一个市场导向、多层次的金融体系。
陈道富认为,未来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将取决于对民间资本、社会资本的开放程度。在金融领域,利差很大,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高企,市场上很多金融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但要注意的是,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的核心在于风险可控,这也是目前相关部门对于民营银行、对民营金融机构设立相当谨慎的根源。实际上,目前我国整个金融系统的管理体制,涉及到大量的政府隐形担保。因此,在市场逐步放开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和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另外,对于民营金融机构而言,如果它是一个特色鲜明、定位清晰的金融机构,市场是需要的。但如果只是想做无风险的贷款,则市场不需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张承惠则认为,下一步金融改革过程中有五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金融改革的框架和方案的设计;其次是怎么样来看待在金融转型和金融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第三是中央和地方在金融监管方面应该怎么样进行分工;第四是怎么样提升金融机构的效率;第五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目前中国的监管模式,基本上是一种宏观审慎监管加上行政方式管控的一种模式。中国未来的金融市场的发展重点是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在企业创新活动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真正对高风险创新起到重大作用的是资本市场,但资本市场更多的是靠市场的波动来化解风险,靠市场机制来进行优胜劣汰。
未来金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市场化”成关键词
中国处在一个新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中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而且在所有的这些经济改革当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行业的改革。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未来金融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深化金融组织体系的商业化改革;二是强化审慎监管体制和提升危机处置能力;三是汇率弹性、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等要素领域的改革。
对近期诸多金融改革举措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尽管这些改革分属不同领域,但其背后均有着共同的指向,“市场化”成为改革的关键词。专家认为,无论是贷款利率管制的取消,抑或是重启国债期货交易,还是打破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种种改革举措均指向市场化方向,意在让市场更好地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经济增速下行压力的加大,以及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扩延都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未来唯有依靠市场化改革,方能激发中国经济活力。”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只有坚持市场化导向的改革,进一步释放金融体系活力,才能有效分散金融风险,并为实体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企业绝大多数已经成为自负盈亏的商业机构,具有相当的自主定价能力。 “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金融业改革不会再停留于某一金融子行业中,将是在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全部金融子行业中同时推进,加上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的变革背景,金融监管体系必然受到来自市场速度、广度和深度的风险压力,只有匹配出与金融市场变化全方位无缝对接的新监管系统,才可能覆盖住不断产生的新风险,及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专家谈金改:面对挑战 任重道远
远眺未来,业内众多专家对金融改革抱有诸多期望,也对金改未来发展有独到的见解。就此,中国经济网记者汇总了专家们的观点,未来中国经济面临挑战,但是前途光明。
国务院参事姚景源表示,中国经济会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困难,把这些问题和困难梳理起来才能推动改革。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工业化和信息化紧密融合,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他称:“今年中国经济会取得良好的成就,一方面要满怀信心,另一方面也要面对困难和挑战,对中国经济来讲无论是哪一个行业都是大有作为的历史时期。”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日前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三大任务: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开展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工作;推进同业存单发行与交易。如今,前两项工作已经完成;随着同业存单发行工作紧锣密鼓的准备,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惊险一跳,未来存款利率管制的放开,备受市场期待。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国家层面提出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还是一些民营企业纷纷申请筹办民营银行,种种迹象表明,社会强烈呼唤的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方面,将有重大突破。“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已是大势所趋。这将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多元化,建立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激发金融机构市场活力,最终有利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认为。
“如果说上一轮金融改革主要致力于改革微观金融机构,新一轮金融改革的重点则应逐步转移到构建制度、完善市场、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上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
相关阅读:
金融改革驶入“快车道” 坚持市场化导向释放活力
地方金改一招推进满盘皆活 开启下一轮经济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