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互联网金融不是投资神器

2013年11月03日 08:57    来源: 理财周刊    

  互联网再神奇,也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并不能改变金融投资品种本身的属性,不可能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一本万利或毫无风险的投资神器。不管投资工具如何进步,不管投资形式如何新潮,投资生财的基本规律永远不会变。

  互联网金融势不可当

  记得2008年12月,正值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美众多银行濒临破产,国内出口骤降之际,国内商业银行也顿感唇亡齿寒,做好了“存粮过冬、长期抗战”的准备。此时,马云提出了“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的口号,并坚信3年后中国会有更完善的贷款体系给一直不被银行待见的中小企业予支持。

  然而此后3年,借着“四万亿”东风以及可观的利差收益和行业壁垒,国内银行业非但没有入冬,反而成了日进斗金的敛财机器,以至于利润太高都不好意思公布。

  然而今年以来,随着国家层面加速推进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鼓励各种金融创新,以及以移动互联的大爆发为代表的第三波互联网浪潮的来袭,双重效应叠加后,互联网金融或曰金融互联网的概念大行其道,马云的预言开始逐渐变成现实,银行业一家独大的坚冰正在悄然融化。今年6月支付宝推出的余额宝业务更成为标志性事件,不到一个月时间,余额宝就成了中国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名不见经传的天弘基金迅速成为行业红人。到了三季度后,随着贷款利率彻底放开、民营银行开闸以及对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预期,股市中凡是沾上互联网金融概念的股票无不鸡犬升天,股价翻番。

  国庆节后,财大气粗的阿里更是索性出资11.8亿元控股天弘基金,互联网三巨头之一的百度也不甘人后,迅速大张旗鼓推出了号称无风险8%收益率的“百发”。

  互联网金融并不神奇

  应该看到,互联网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成本,让人们的消费和投融资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互联网金融的大发展、大繁荣已是大势所趋,无法阻挡。然而互联网再神奇,也依然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并不能改变金融投资品种本身的属性——穿上“余额宝”或者“百发”马甲的货币基金还是货币基金,必须要遵循货币基金投资的一般规律,绝不可能达到每年8%的无风险收益。套上P2P外套的委托贷款还是委托贷款,借款人依然要承担互联网信贷公司担保能力不足的风险和贷款人的信用风险,甚至还可能面临遭遇“庞氏骗局”,最终本金打水漂的风险!

  说到底,互联网金融不可能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一本万利或毫无风险的投资神器。不管投资工具如何进步,不管投资形式如何新潮,投资生财的基本规律永远不会变:那就是世界上从来不存在风险超低而收益却超高的投资品,想获取高收益必然要承担高风险。

  创新风险亟待重视

  因此,百度“百发不中”不仅是一场闹剧,更揭开了互联网金融创新中风控失衡的冰山一角。

  在海外成熟市场,亚马逊、谷歌等互联网巨头并不那么热衷于搞互联网金融,然而以BAT(百度、阿里、腾讯)为首的中国互联网大佬们却争先恐后抢食从基金、保险代销到移动支付的大蛋糕,后面还跟着数千家P2P网贷公司。同样,海外的传统大企业如沃尔玛、丰田、埃克森美孚等也没有想要大力发展金融业。然而我们这边卖家电的、卖衣服的、卖药的、卖肉的如今都抢着要开民营银行。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因为海外成熟市场的企业更强调术业有专攻,不懂就不做;而我们这边的企业热衷于赚快钱,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哪怕是金融这种风险极高的特种行业也照做不误,这就给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当今中国社会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不但在企业界显露无遗,普通投资者也是如此,往往重收益、轻风险,当风险骤然来临时才悔不当初。今年已爆出过多家P2P平台倒闭的事件,不少专家忧虑地表,示明年或将爆发P2P网贷企业倒闭潮。因此,我们不但提醒投资者要看透互联网金融的迷魂阵,更呼吁监管部门应立即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监管,让互联网金融走上健康发展的阳光大道。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