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势多时的“奶粉进药店”终于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日前,北京5家药店试点婴幼儿配方奶粉进药店ATM机“自助”售卖。据悉,年底,200家药店有望销售乳粉,明年6月全国范围进行试点。
据了解,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和上述几家药店合作设立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专区”也在上述门店启动,通过自动销售终端销售的奶粉,包括多美滋、雀巢、伊利、蒙牛、三元等11个品牌的近百种婴幼儿配方奶粉,上述5家药店也成了首批“试水者”。
价格优势不大
在中国,“奶粉进药店”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但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婴幼儿奶粉早就在药店销售,超市销售奶粉需要通过药店渠道进货。
目前,国内奶粉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三个:商场超市、母婴店和电子商务。其中,商场超市一直是最主要的渠道。
国内药店销售奶粉也并非全新的销售模式。记者此前走访市场发现,目前老百姓、大参林、健民医药等药店均在销售奶粉,而部分药店从去年起就已经开始销售,只是大部分药店销售的奶粉品种并不多。
乳业专家王丁棉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能去掉中间环节,让奶粉企业直接与药店对接,就能促使销售渠道扁平化,否则,该渠道并无太大价格优势。此外,若能保障产品质量,这样才有机会把这个渠道做起来,“但现在药店本身就有不少问题,假药一大堆,而价格方面涉及到很多环节,降下来的难度较大。”
一位乳业专家指出,在中国消费者的观念中,药店主要是买药的地方,如今要改变这种消费习惯并不容易,并且消费者更关心的不是在哪里能买到产品,而是产品是否有保障,但多数奶粉安全事件均发生在生产环节,消费者对流通环节的安全性反而关注得并不多。
盈利模式较模糊
国际品牌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婴幼儿配方奶粉专区”采用的是厂家直供的方式。而非超市所采用的零供方式。由于减少了进场费、管理费、净销售分销收入等一大批支出,成本上更具优势,但外界质疑:为何定价还与超市一样?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分析师宋亮称,奶粉进药店很难拉低奶粉价格,如果药店的奶粉定价低了,买的人一多,药店的进场门槛就会提高,这个费用最终还是会转嫁给消费者。并且药店价格低的话,会影响商超渠道的销售,这肯定是商家不愿意看到的,毕竟商家在这个渠道的投入最大,所以价格肯定会相对平衡。
“如果药店没有价格优势,大部分消费者还是会选择逛商场时顺便买了。”宋亮表示,药店渠道是新渠道,但不是主流渠道,结合药店本身的特点,其更适合推广一些特殊配方的奶粉,而婴幼儿奶粉还是得看商超、母婴店渠道。
王丁棉认为,内地不应该老是照搬香港或者国外的一些经验,“境外奶粉企业本来就是做药出身的,所以药店模式能够成功,但中国内地的情况显然不同。”
多位行业人士也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模糊的盈利模式可能成为影响试点药店发展的一个问题。据悉,上述试点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专区”由友宝公司负责运营,奶粉厂家负责供货、药店负责提供场地、配送则由专门的物流公司负责,所获利润则由四方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友宝仅是一家自动售货机开发公司,并无相关经验;药店免费提供场地,但却不负责经营,奶粉的盈利也远低于药品,似乎无利可图;奶粉企业更是采取了“一视同仁”的方式,奶粉出厂价与普通经销商的提货价格相同,早就拿走了属于自己的那块利润。如此看来,整个盈利模式显得格外脆弱。对此,引入“药店卖奶粉”的商务部下属国际品牌管理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婴幼儿配方奶粉专区”将在试运营期间积累经验,针对产生的问题,逐步调整相应的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