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多项措施助力稀土企业转型升级

2013年10月29日 07:51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6日,工信部原材料司巡视员、国家稀土办公室主任贾银松在“2013中国稀土论坛”上透露,稀土联合“打黑”专项行动第一阶段地方自查工作已告一段落,在汇总结果后将对违规企业挂牌督办,推进打非治非工作常规化,并建立稀土整治工作的区域联动机制。

  来自论坛上的信息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主要稀土矿山、冶炼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0亿元,但实现利润仅32亿元,同比下降62.1%。专家建议,未来政策制定仍需促进稀土资源的高效开发与集约利用,促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打非”专项常态化

  贾银松介绍,2011年和2012年,工信部和公安部、环保部等8部门先后开展了两次稀土行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查处违规勘探和开采600余起,捣毁非法采矿点14个,约有90多家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停产整顿,查出走私案件14起,没收稀土2600余吨,案值4.4亿元。内蒙古包头、江西赣州等重点稀土产区也查处了一些违法违规的企业和责任人。

  今年8月以来,工信部再次联合8部门,对稀土开采、生产、流通环节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打击专项行动。“从专项整治第一阶段来看,非法买卖稀土矿产品,无计划、超计划生产,以资源综合利用名义进行冶炼分离的现象仍比较突出。”贾银松说,“截至目前,地方自查已告一段落,正在陆续汇同结果,将根据各地上报结果,开展下一步工作。”

  贾银松透露,下一步工信部将继续加大“打非”工作力度。

  首先,对涉嫌严重违法违规的地方和企业实行挂牌督办。对各地专项整治及挂牌督办事项办理情况进行联合检查,对责任落实不到位,整治工作不力的地方进行通报批评;“打非”工作常态化,对开具稀土专用发票的1594家企业实施建档入库,动态监控,分类管理,重点督查。

  其次,落实属地监管责任。拟在轻稀土产区(内蒙古、四川、山东)和中重稀土产区(南方七省区),建立打非治非区域联动机制,实施统一部署,统筹协调,统一行动;通过产业财税等政策,支持重点稀土产区,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切实保护好、开发好稀土资源和管理保护;拟请检察机关对个别地方涉嫌严重违法,玩忽职守、官商勾结等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

  第三,加强环保准入和计划管理。将稀土企业通过环保核查和行业准入的情况,纳入稀土企业获得稀土指令性的考核标准;规范稀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管理,把废料回收等纳入计划管理范畴;将稀土开采生产计划与专用发票挂钩,实现生产计划和销售量的统一。

  最后,完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实施《稀土管理条例》和《稀土企业生产经营指令性管理办法》,加大资源环境等税收等改革政策,合理反映稀土资源和环境成本,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

  促转型升级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陈全训表示,今年1-8月,我国主要稀土矿山、冶炼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0亿元,同比下降14.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亿元,同比增长19.2%;稀土产业进出口贸易额14亿美元,同比下降39.4%。

  当前稀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并不高。“今年1-8月稀土矿山和冶炼行业实现利润仅32亿元,同比下降62.1%。”陈全训认为,“主营收入和进出口贸易额下降,主要是受国内外稀土市场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但行业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分离冶炼产能严重过剩,高端应用研发滞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也不能忽视。”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王琴华认为,稀土行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未来稀土产业的政策应侧重于从建立稀土管理长效机制,培育高端应用市场,对轻、重稀土分类管理,培育提高行业竞争力、合理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五个方面考虑。

  贾银松表示,工信部将采取多项措施推动稀土产业转型升级。以环保核查和行业准入等工作为切入点,推动稀土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提高资源利用和管理保护水平;在稀土大集团组建过程中,将以企业为主体以资产为纽带推进兼并重组,依托重点稀土企业重点整合开采、分离冶炼企业。在地方整合过程中,本着整顿清理原则,关闭一批观察一批改造一批,推动稀土分离冶炼企业转型,化解过剩产能;利用稀土企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改造等政策,支持开发稀土新材料,发展高端应用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今年9月,工信部和财政部实施了2013年稀土产业调整升级的专项项目的审查,知识项目计划已于近日下发,进入名单的企业将获得稀土产业调整升级专项资金的扶持。” 贾银松透露。

  去年11月,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稀土产业调整升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专项资金支持内容包括:稀土资源开采监管;稀土采选、冶炼环保技术改造;稀土共性关键技术与标准研发;稀土高端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