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的意外开闸,令众多企业家蜂拥而至,已有10家民营银行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名称预先核准,28家企业提出成立民营银行意向。人们相信这是受金融业霸道的利润率吸引所致,而对于许多民营企业家来说,隐秘在心底的“非法集资罪”,或许可借开办民营银行来化解。
然而民营银行这列刚刚开始铺建的“地铁”,要想如愿地开往“春天”,首先要解决的是比黄金更重要的信心问题。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被认为是解除监管层疑虑的最好武器。
尽管,存款保险这项在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已建立的金融“防火墙”制度,被视为金融安全三大支柱之一,但在中国却纠结了20年。“金融危机的影子已经很明显,现在更应该出于公心把“防火墙”方案设计得更万全。”涉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定,一位接近央行和银监会的学者如此表态。
存款保险是防火墙,但不是解决金融风险的灵丹妙药,更不是风险终结者。
“该制度长期来看有利于银行业的规范发展,但短期内银行多缴纳的保险金或将给其带来一定财务压力,同时一些小型金融机构也将面临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光大证券此前发布的一份投资报告指出。
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国有大银行可能不愿意加入存款保险制度。因为他们认为,存款保险需要付出多余的成本,保障效果远不及国家信用。
在存款保险制度未正式出台之前,该如何防范银行风险?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原长城金融研究所所长徐滇庆认为,在风险防范部分,特别要求股东在申请时就阐明:一旦出现较高的不良贷款要如何处置,以及设立相关的退出机制。
那么在四大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和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包围下,民营银行这一初入市场的银行业新势力将如何选择未来发展重心?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告诉记者,因为民营银行规模小,主要为小微企业服务,市场不会太大。还有审批速度不会太快、审批数量也不会太多,不会一下子批几百家。民营银行的进入会对局部造成压力,但对整个行业不会有太大影响。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汪丽娜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总体来看,现有银行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产品非常有限,现在社会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较大,这就是民营银行的机会。
而中国首家民营金融机构创办者杨嘉兴认为,企业之所以对民营银行响应如此积极,实际上是想通过入股或者控股民营银行,一方面获得更便利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避免非法集资罪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