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接到保险公司的电话时,朱先生态度很坚决:不予考虑!他对银行也不再像之前那样信任,甚至考虑注销该银行的信用卡。
回想起5年前自己一时爽快糊里糊涂就买了份保险,朱先生至今仍十分后悔,这份后悔的心情还将伴随他5年,直到10年缴费期满。而自从买了保险,这家保险公司隔三岔五就打电话给他推销其他保险产品,他感到不胜其扰。
他说:“这份保险是以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名义打来的,出于对银行的信任,我买了,但仔细研究过合同后我觉得这个保险不适合我,想退保,我却只能和保险公司去协商!”
信用记录好就该加保?
“他们打电话过来的时候,先是跟你一番寒暄,告诉你,从你的信用卡消费记录看,你的信用很好。很快,他们就告诉你,你目前购买的保险保障程度较低,还有更适合你的,让我继续加保。而10年的缴费期限要从加保之日起重新计算。遇到这种情况我只能坚决予以拒绝。”朱先生告诉记者。
“这不意味着,我如果再次接受他们的建议,前面5年的缴费就不算了,那这不成了无底洞了?”朱先生说起这事,显得异常激动。
待心情稍微平静下来之后,朱先生向记者回忆起了当初购买这份保险时的情形。
当时正值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朱先生从外地休假回京刚下车,就接到他的信用卡发卡行的电话,推荐他购买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的一款保险。“购买一份保险,就意味着多了一份保障,是好事,同时,我对这家银行比较信任,因此,对他们推荐的产品就欣然接受了。”朱先生称。
然而,事实上,当时25岁的朱先生对保险的了解非常粗浅,甚至连推荐购买保险的这家公司名称都没听说过。
“当时,自称是银行信用卡中心的人只在电话中简单介绍了该款保险的作用,告诉我在20年保险期间内,如果罹患重大疾病,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金,但是,他们当时连能赔付多少都没告诉我。”朱先生告诉记者。
由于接到电话时朱先生在户外,并没有很好地静下心来仔细思考重大疾病到底包括哪些,如果觉得不合适要退保会有什么损失等问题,一时爽快,就答应了购买保险。
信用卡转账悄无声息
朱先生的保险合同显示,其购买的主险险种为该保险公司美满人生定期两全保险(2008版),月保险费为442.80元,同时附加美满人生提前给付长期重大疾病保险(2008版),月保险费为44.30元。缴费期为10年,保险期间为20年。
“我记得是周五下午给我打的电话,周一上午他们就把保单送过来了,中间只隔了一个周末。”朱先生表示。当时,保单是以快递的形式送到单位的,“到了之后快递员就让我签字,没告诉我任何信息,我也没多想,就签了字。”朱先生说。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却悄悄给朱先生埋下了隐患。由于该款保险产品的月缴费额为487.10元,数额不算大,并且这笔费用是直接从信用卡转账,无需朱先生亲自跑银行缴纳,再加上刚休假回来忙于工作,所以最初一段时间,买保险这件事并没有引起他很高的重视。
待到空闲下来,朱先生开始仔细考虑买这份保险是否合适,而此时距离保单生效已过去了3个月。
看着这份合同,朱先生愈发觉得不对劲,于是上网搜索一下。这一搜索不要紧,网上的一些评价让朱先生倒吸了一口凉气。
“我发现这款保险在网友的评价中很差,自己也认为不太合适,想退保。”朱先生告诉记者,然而,经沟通,朱先生得知,如果退保,自己的损失将很大。“缴费没有满1年,我退保就得不到任何保费,相当于3个月的保费白缴。自己当时月工资就不高,3个月的保费对自己而言,绝对不是个小数目。”朱先生表示。
面对这样的结局,朱先生感到很无奈,只能继续缴纳保费。记者在保险合同中看到,其主险保险期间不满一年没有现金价值,第一年年末的现金价值为8.82(以1000元保险金额为单位计算),那么,即使他缴费到第一年年末时退保,只能拿到1764元,而一年所缴保费为5845.2元。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朱先生承认自己当时购买这份保险考虑不周,做决定有些草率。
深度合作是利是弊?
在保险公司与银行的合作中,除了借用银行营业网点进行销售,更多的合作已经深入到信用卡中心。由于信用卡客户一般信誉度好,经济实力强,保险意识高,因此保险公司极为看重。
同时,由于对银行有着天然的信任感,保险公司以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名义销售保险也更容易成功。然而,业内人士指出,保险公司和银行开展深度合作本身无可厚非,如果销售行为规范将会使客户更加便利,对大家都好,但如果不更加规范银保销售行为,出现销售误导或者电话扰民现象,甚至出现保险纠纷,将使得消费者对保险公司和银行都产生逆反心理,银行可能会因此弄丢自己的部分客户。
“无论是银行信用卡中心在电话中向我推销时,还是快递送来保单要求我签字时,他们都没有强调退保风险,也没有提示签字前应确定哪些事项,我觉得他们这属于避重就轻,误导了我过快做出决定。”朱先生说。
经历此事件后,朱先生对保险的态度由接受转为拒绝。他表示:“如果保险公司在卖保险时就不诚实,那么即使有了保险,也不一定能享受到保障。”
5年过去了,朱先生仍然每个月缴纳着保费,但他早已不看重对这份保单的意义。他说:“权当是存活期存款了,到保险期满取出来。不过,谁知道20年里会发生什么呢?也许保险还是有一些作用吧。”言语之中,朱先生既有对保险的无奈,也残留着一点对保险意义的肯定。(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