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市场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洋品牌底气十足

2013年10月24日 07:18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李贺明

  星巴克高价咖啡、路虎高价进口汽车、苹果售后门和三星字库门、洋奶粉涨价潮、进口药价虚高……今年以来,中国主流媒体大肆报道了洋品牌等一系列垄断与价格虚高等许多问题,许多人都在疑惑,为何洋品牌在发达国家能够做到诚实守信,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为顾客提供一流的服务和产品,但在中国就变成高价与傲慢、推诿和不负责任的代名词。中国消费者以全球最贵的价格买回来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商品和服务,还时不时要忍受洋品牌的傲慢和欺压。

  洋品牌为何在中国市场底气十足?令许多中国消费者甘当其现金奶牛?

  仔细思之,一方面,洋品牌掌握了最新的技术或时尚潮流,市场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属于卖方市场。另一方面,洋品牌掌握了进口商品渠道和销售体系,拥有定价权,国内消费者选择余地较小。同时,洋品牌在布局中国过程中,利用资金优势,有意识收购消灭竞争的同类中国品牌,占有优势市场地位。

  当然,在市场充分竞争的环境中,洋品牌没有强迫消费者购买或使用,购买洋品牌是消费者自由选择的结果。中国消费者为何不愿选择国产品牌?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在技术还是服务等方面,国产品牌与洋品牌普遍存在较大差距,消费者选择洋品牌更多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过去十几年,国产品牌大多创新不足、山寨十足,重视炒作、轻视质量,重视线下销售、轻视线上互动。当然,国产品牌也在逐步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增强对消费者的售后支持和服务,但要完全达到消费者满意的程度,大多数国产品牌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有效供给不足、掌握分销渠道、占有优势地位并不意味着洋品牌可以将中国这样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作一个消费者得不到重视、长期被欺压的市场。既获取巨额利润又高高在上,洋品牌应反思在中国的长期发展策略是否理智。我们的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也要反思。一是政府和民众是否对洋品牌过于纵容,崇洋媚外的消费方式何时休?政府何时能够规范洋品牌市场交易秩序,严惩目无中国消费者权益、肆无忌惮地获取巨额利润的洋品牌?二是国产品牌“打铁还需自身硬”,应将资金投入从重视营销、炒作等方面转移到技术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塑造“名牌名品”,为本国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

  (作者系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消费政策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