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出炉 王健林登顶

2013年10月19日 07:1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宗庆后:一位特立独行的前首富

  ■本报记者 李春莲

  日前,2013福布斯内地富豪榜出炉。“房产大亨”王健林取代“饮料大王”宗庆后,以860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登顶中国富豪榜。

  而宗庆后今年的净资产为683亿元,同比增长幅度为12%,位居第二,成为前首富。

  宗庆后这位不混企业家圈子,浑身上下没有名牌,特立独行的前首富,用常人都难以想象的“雍正式”专制管理模式创造着属于他的饮料王国,多年来,每天都保持着惊人的工作量,事必躬亲,哪怕购买电瓶车都需要宗庆后亲自签字,他牢牢把握着娃哈哈的所有大权。

  而随着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这位有着美国思维的海归逐渐展露头角,尽管他还未有退休计划,但关于接班的传言却不断。

  这位强势女儿的进入,宗庆后创造的饮料王国未来势必会经历一场变革。

  “雍正式”专制管理模式

  宗庆后有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的偶像是雍正皇帝。勤勉专制,他认为两个人很像。

  目前,在娃哈哈集团,各环节从最高端到最低端的控制,仍旧由宗庆后一人完成,他以每月例会的形式直接管控着超过两百名核心管理层,至今他仍无副手。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饮料王国里,简直是难以想象。

  据了解,全国170余家子公司的负责人,全部直接向宗庆后汇报。而如何处理堆积如山的公文,宗庆后的秘诀就是勤奋。

  今年已经67岁的宗庆后,还保持着“惊人”的工作量。早上7点上班,晚上11点下班;每年出国考察洽谈约3个月;到全国各地做市场调查约5个月。

  而宗庆后事必躬亲的“专制”程度可以说令诸多现代化公司所不解,近日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关于这位前首富的段子颇多。

  娃哈哈商业股份公司的一位员工透露,娃哈哈采购物品超过2000元,都必须要宗本人签字同意,哪怕是出差也会如此。更为夸张的是,旗下一个产值上亿的分公司要买一辆电瓶车,需要宗庆后批条子。

  宗庆后一直推崇“开明的专制”。他曾说,娃哈哈已经开始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将人治色彩浓厚的娃哈哈转向更加制度化的管理,并尝试着“分级授权”。但是所有的大权,他依然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宗庆后从不信西方经济学及管理理论,不信咨询公司,也不信调研报告。这换做任何一家公司,可能都是无法运转的。

  而宗庆后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据了解,娃哈哈的行业霸主地位已保持超过14年,其产量占全国饮料20强企业总产量的25.6%,收入占43.4%,利润则占据53.8%。此外,它还上缴全国饮料20强企业总利税的49.6%。

  但是,宗庆后也承认,由于自己工作过于细致,导致下属长期形成依赖性,公司扩大后效率远不及以往。不过,宗庆后仍旧以他的方式沉浸在他的饮料王国里,且在一步步壮大。

  特立独行的前首富

  在中国企业家里,宗庆后这位前首富堪称异类。他不混圈子,不热衷贵族运动,没有频繁更换的豪车,更没有浑身上下的名牌,与他前首富的身份格格不入。

  《福布斯》全球版副主编、上海新闻社社长范鲁贤回忆,去年福布斯在澳门举办一个活动,别的企业家都是前呼后拥,年近七旬的宗庆后却一个人拉着行李箱独自前来,没有保安,也没有助理。

  这位“孤独”的前首富,与当下所谓成功的企业家相比,可谓特立独行。

  2006年,马云联合冯根生、郭广昌、沈国军、鲁伟鼎、宋卫平、丁磊、陈天桥等八位浙商发起江南会,彼时的宗庆后已是国内饮料界最知名的大佬,当之无愧的浙商代表,但最后的发起人名单中,却没有出现他的名字。

  至今,宗庆后眼里似乎只专注于他的饮料帝国,与父亲宗庆后“老派式”的管理模式相比,高中就在美国读书的女儿宗馥莉不论是从思维上,还是从行事上,都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随着宗馥莉逐渐崭露头角,关于宗庆后何时退休的声音不绝于耳。在讨论接班计划时,宗庆后31岁的女儿宗馥莉已经接手企业的部分职责。一个是传统又专制的父亲,一个是新潮又强硬的女儿,两人未来势必会有不少“矛盾”。

  作为父亲,宗庆后曾直言“现在和女儿很难沟通”,她是美国思维。

  但是,宗庆后最担心的事儿似乎并不在此,而是30几岁的女儿何时才能嫁出去。此时,这位专制的“饮料大王”,特立独行的前首富,只是一位天底下普普通通的父亲,希望大龄未婚的女儿能早日拥有自己的家庭。 (证券日报)


共(7)页 首 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末 页  

(责任编辑: 郑海斌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