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河南整治担保业乱局 部分公司“换马甲”继续揽储

2013年10月18日 06:56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金微

  2011年9月,河南圣沃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沃担保)资金链断裂引发河南担保业危机开始发酵,并出现一定范围的挤兑现象,时至今日其后续影响依旧未了。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由于河南对担保行业的整治,一些担保公司为了规避注册资金的门槛要求,变身为资产管理公司,继续大肆揽储。

  资金难兑付

  今年8月28日,郑州市召开了打击处置非法集资和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工作会议。据会议通报,截至8月,郑州市共对涉嫌非法集资案件立案84起,涉案金额约830亿元,其中涉及担保公司的案件有48起,共涉及50家担保公司。

  在洛阳、南阳、焦作等地,担保公司“跑路”事件时有发生,投资者也因此遇到兑付难题。此前,本报曾对涉案金额达6亿的洛阳国担投资案件进行过报道,由于该案涉及的投资者达三千多人,当地政府特成立十几个追赃组。此案的受害者代表李明表示,他们现在是又急又气又无奈,尽管开了十几次会,但是资金兑付依然没有说法。

  在洛阳,两年前发生的洛阳信昌源担保公司案同样遭遇兑付难题。据信昌源案的投资受害者肖胜说,该案累计吸收公众存款巨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至今未兑付。

  资产管理公司“理财”

  2011年高峰时,河南的担保公司数量曾一度达到1600多家。但河南各地频发的非法集资案中,担保行业是重灾区,这也使得担保公司成为当地整顿的重点。

  两年前河南省就开始从上到下对担保行业进行规范整顿,至今这场整治行动没有结束。

  目前,河南各地从注册门槛、监管等方面对担保行业继续进行治理。郑州一位知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郑州有800多家担保公司,最近一次通过审核的只有70多家,注册资金的门槛是1亿元。

  “其他担保公司为了规避注册资金的门槛要求,大多以资产管理公司的名义存活下来,因为资产管理公司注册资金只需要3000万元。”上述知情人士表示,这些新的“公司”重操旧业,仍在以理财名义揽储。

  昨日(10月1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致电河南几家资产管理公司了解理财情况,其中一家位于郑州花园路的资产管理公司的经理答复称,他们公司的理财与房产投资挂钩,十万元起步,投资的资金明年可以直接充抵购房资金,“如果不需要房产,则以每年14%的利息支付。”

  该公司的主页介绍称,公司按国际金融资本管理标准以及国内综合资本管理规范建立的,是集资本管理、资本运营、投资服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专业第三方理财顾问机构。

  另外,记者发现,还有的资产管理公司直接以高息理财揽客,并将业务发展到河南各县市,寻找地方优质的客户资源。

  监管部门繁多

  投资者有所不知的是,虽然遍布洛阳街头的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都在从事着同样的揽储业务,但它们却被划归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

  洛阳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担保公司一般由河南省工信厅管,洛阳市从去年底也进行了分类监管,比如股权投资公司由发改部门监管,而民间小规模投资公司则由工商部门代管。

  河南省投资担保公司的审批机关为河南省工信厅,不过,该厅一名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说,虽然该厅的融资担保处确实是担保公司的对口处室,但主要的职责却是负责省内融资担保公司的许可证发放,日常监督主要是看公司报表,“至于资产管理公司则不归我们管。”

  河南工信厅融资担保处有关负责人明确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无论是投资管理公司还是融资担保公司,无论是以理财还是其他名义,只要吸收公众存款都是非法的,“至于投资者个人觉得利息高而(向这些公司)进行投资,那是市场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不过,河南多名投资者表示,这些公司均有正式的资质,政府应该要履行监管的责任。肖胜给记者出示了 《河南省融资性投资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其第四条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对融资性投资担保公司的日常监管和风险处置……实施以防控风险为核心的持续动态监管。”

  不过,河南的一位地方工商局人士说,对于这些公司所进行的投资理财业务确实难以监管,一方面隐蔽性强,另一方面公司还会通过做假账等方式来规避监管。

  (文章中涉及的投资者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