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仍存盲点

2013年10月14日 07:51    来源: 法制日报     余瀛波

  10月13日“重阳节”,中消协发布了《2013年中国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项调查于今年7月起在全国15个大中型城市同时开展,调查内容主要涵盖了目前老年人比较关注的四大方面:医疗保健、旅游出行、娱乐健身和养老生活。

  一成受访者表示不能报销

  近三成报销不够方便快捷

  我国从2007年起,在全国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2008年扩大试点,2010年在全国全面推开,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镇),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但《报告》显示,在调查的受访者中,仅81.5%的受访者表示是可以报销的,其中本地社会保险医疗报销是主流,占到76.1%;另仍有12.2%的受访者表示不能报销,6%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报销过或不知道如何报销。

  对此《报告》认为,这说明,目前全国推广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还存在一些盲点,一部分老年人参保意识薄弱,没有充分享受国家给予的权益。

  另外,在报销过的老年人中,73.2%表示报销流程方便快捷。而认为不够方便快捷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报销流程、手续等复杂、繁琐”、“需要异地办理等不方便”、“报销效率低,费用到账的等待时间长”三方面。

  社区诊所使用率只有9.1%

  挂号等待时间长购药频繁

  《报告》显示,老年人购药需求较高,购买药品时倾向于选择药店和看病所在的医院。

  在接受调查的老年人中,需要经常服药来控制身体相关疾病的比例占到了45.9%,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比例呈明显的递增趋势,55至59岁为33%,而到了70至74岁则达到了57.9%。

  调查显示,在日常购药渠道中,药店成为首选,占到45.7%,其次是看病的医院(34.1%)和离家方便的医院(14.1%);而社区诊所的使用率并不高,只有9.1%。

  另外,近八成的老年人认为目前的购药频率较为合适,而认为目前购药过于频繁的主要原因是“需要频繁吃药,医院开药周期没法满足服药需求”、“看病挂号等待时间长”和“身体不好,不方便出行”。

  选购保健品迷信功效

  认为能够“辅助治疗”

  调查显示,21.9%的老年人平常会服用保健品,其中经常服用的占到了10.5%,这一比例随着年龄增长和收入的提高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近七成服用者的保健品是自己购买的。在购物渠道中,传统实体售卖渠道更易受老年消费者青睐。对于“销售人员上门/电话推销”、“电视购物”的接受程度较低;而“网络购物”的方式正逐渐被老年消费者接受。

  调查中,60.3%的老年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关注“保健品的功效作用”,远远高于对“保健品成分”(13.7%)、“保健品品牌”(13.2%)的关注程度。

  在选择服用保健品的原因方面,超过四成的老年消费者认为保健品“能够调理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或者免疫力,预防疾病”,另有近两成的受访者认为保健品能够“辅助治疗疾病”。

  《报告》指出,老年消费者过于关注保健品功效,迷信保健品对疾病的治疗效果,都将降低其对产品实际成分,品牌和公司资质等的防范意识。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7万人冒领社保待遇11807万元      2013年06月19日
  • · 基本养老保险八年内再覆2亿人      2013年09月18日
  • · 社会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占比仅为2.3%      2013年06月19日
  • · 各地扩大医保个人账户使用范围      2013年07月12日
  • · 今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结余4915亿      2013年05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