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网友7天赶了12场婚礼 礼金成为“甜蜜的负担”

2013年10月09日 08:26    来源: 广州日报      蚁畅

  

  网友:国庆假期,如果选择不被堵在高速路上,就必定走在交“红色罚款”的路上。

  有网友7天赶了12场婚礼

  本报讯 (记者蚁畅)这个黄金周让市民袁小姐倍觉“感伤”。原来,国庆还没到,她就接到三份婚礼请柬,原有的出游计划宣告泡汤。与她有同样遭遇的不在少数,节前,有网友晒出参加五场婚礼的“国庆计划”,并将之笑称为“最悲壮假期”,随后,又有网友曝出,自己7天假期里要参加12场婚礼。

  赶场婚礼“绝对是体力活”

  近日,有媒体对100名在北京生活或工作的人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国庆长假期间,86%的受访者收到了婚礼请柬,60%的受访者表示“有压力”。

  在广州,黄金周也成了结婚周。家住广州天河的袁小姐和男友平常工作繁忙,好不容易盼来国庆假期,两人计划外出游玩,袁小姐却收到3张婚礼请柬,“都是关系挺好的朋友和同事,不能不去参加!”

  虽有7天假,但3场婚礼“还是很赶,参加婚宴不仅仅是吃一顿饭,要提前计划出发,吃完饭,朋友圈会组织一起唱歌,有时候还会玩通宵,第二天又要补觉。”袁小姐表示,三场婚礼下来,四五天时间就没了,“绝对是体力活!”

  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因参加婚宴而取消假期计划了,26岁的袁小姐说,在她这个年龄段,身边的同学朋友都在结婚高峰期,“今年要参加8场婚礼。”

  婚柬收太多压力山大

  出游计划取消,袁小姐十分无奈,“毕竟工作后大家都忙,多数人只好选在假期举行婚礼,我能理解,只是太频繁了,有点吃不消。”“接到一份婚柬很高兴,接多了,压力山大啊。”袁小姐表示这是“甜蜜的负担”。

  对于那些7天假期要参加12场婚礼的朋友来说,就不仅仅是“分身乏术”的问题了,光是算算拿出的“份子钱”,怕是就要好几千了。

  婚礼策划师戴斌:

  10月份是整年中婚礼最集中的1个月,业务量占到全年的近四分之一。“光是十一长假内,我们就有近20场婚礼要策划。”

  婚礼主持人江成业:

  十一长假应该是中国人最累的假期吧,我们累,新人累,宾客赶婚宴也累。有的主持人随身携带的润喉糖一周消灭5包。

  酒店饭店:

  北京、成都、杭州的多家酒店、饭店整个10月婚宴已满额。成都红杏酒家锦华店放置在接待处的预订牌显示,该店明年国庆期间的婚宴也基本订完。

  据新华社

  礼金成为“甜蜜的负担”

  网友支招随礼“打白条”

  广州随礼“市场价”(随机采访)

  刚毕业的同学:普通关系200元,关系特别好的,500、600元不拘。

  已工作的同事:标准价600元起,闺蜜1000元。

  普通受访市民:“一般是两三百元。”也有人认为,拿多拿少,因人而异。

  本报讯 (记者 蚁畅)回忆起这个黄金周,市民袁小姐就一个感觉:肉痛!国庆前夕,她收到三份婚礼请柬,除了旅行计划“泡汤”,上千元的随礼也让她压力山大。

  国庆假期是举办婚礼的高峰,在袁小姐看来却是“甜蜜的负担”,刚工作一年的她,已连续几个假期计划被婚礼打乱,送出的礼金更让她苦不堪言。压力大的不止她一个,放假前夕,就有网友表示国庆期间婚礼礼金花费上万元。

  如何随礼?

  最狠支招:打个白条

  诙谐讨巧:送张彩票

  伪装前任:干脆缺席

  袁小姐国庆参加婚庆喜宴的安排,并未打破网友晒出的纪录。据媒体报道,国庆刚到,便有网友晒出计划,称9月29日,10月3日、4日、5日、6日都要赶场参加婚宴,被网友称为“最悲壮”的十一计划,但随后,另有网友直言自己国庆期间,收到的婚柬多达12个,要参加12场婚宴。

  礼金也成为网友负担,“如何随礼”更成为不少论坛的热门话题,跟帖火爆。网友“bearbearcow”支招,表示结婚随礼可以打白条:兄弟最近手头拮据,实在凑不齐礼金,在此打上白条一张……此欠条价值500元,等我结婚时可以抵价券使用。

  “打白条”之外,还有送“彩票”、“菜刀(谐音‘财到’)”的。另有一“绝招”让人目瞪口呆,跟结婚的朋友说:我喜欢你很久了,怕来了触景生情,明天我还是不来了。

  网友纷纷支招“随礼”的背后,或是渐渐变了味的随礼风俗,据媒体报道,某建筑公司副总经理谢某,国庆期间参加6场婚礼,一共随礼6.2万元。

  各方声音:

  专家:参加婚宴是为见证

  网友:半斤八两对等最好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柯倩婷表示,参加婚礼,送上礼金,是表达祝福、表达爱的形式,如果随礼成了走过场,那么婚礼就失去了传统的“见证的功能”。

  网友“绿洲使者”则认为,参加婚礼本是亲朋好友尽的一份心意,也是主婚人的一番盛情款待的美意。而时下的婚礼礼金的步步攀升却毁了这祝福新人的纯洁情意,此风绝不可助长。礼尚往来的古训,半斤八两的对等最适宜。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