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记者宗晓青岛报道
“你也是来华金卖股份的?唉,太可怜了!”在青岛华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青岛华金”)的大门口,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向经济导报记者如此感叹。
9月 26日,青岛华金开始向自然人股东回购其持有的公司660.0064万股股权。此次回购对投资者而言,可谓又爱又恨:所爱者,手中持有多年的权证终未变成废纸;所恨者,今天 1.54元 /股的回购价格相较于 1997年 2元 /股的入手价格,价值“缩水”实在太大。
小股东质疑
26日,导报记者来到回购登记地点———青岛市辽阳西路 221号,见到该公司小股东们或两人结伴、或三五成群地往厂外走。“我们刚把股份卖完。”该公司退休职工张明霞对导报记者说道。
张明霞介绍,公司大部分职工是在 1997年青岛华金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时候持股的。“内部职工每人可以以 1元的价格认购 2000股原始股。如果多买的话,每股 2元,每人最多再买 3500股。共 5500股。”
导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职工十有八九都是持股 5500股,并且对回购价格十分不满。“肯定不愿意接受。”张明霞直言,“大约从 2008年开始就再也没有分红,放在银行还有 3分利息,现在连本钱也不够。”
多位投资者反映,公司从 2008年后再也没有分过红,也没有发过年报。导报记者注意到,青岛华金最近一次披露年报正是在 2008年,当年其净利润亏损近 500万元。而此前的几年,其净利润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且亏损额呈扩大之势。
>>下转 A2版
权证企业想要转到新三板十分困难,转板企业必须申报。虽然中小股东希望对申报加强监管,但是大股东对此缺乏动力。而如果企业决策不向小股东公开,将不易化解双方矛盾<<上接 A1版除回购价格外,不少职工对企业的其他做法也有意见。“公司搬到城阳(区)后,公司对部分职工每月给 350元安置费,不用去上班。”“内退”职工魏先生表示,“相当于失业。这么大年龄再怎么找工作?”
据了解,2001年华金集团在城阳区投资建设了“华金苑”。此后,市区内年龄较大的职工“不必”再去上班。
张明霞介绍,“内退”标准为男 50岁、女 45岁。“在城阳区华金工业园(华金苑)上班的工人大多都是外地民工,只有部分管理员是原本地职工,因为外地民工人工成本低。”
对此,魏先生疑问道:“既然效益不好,为什么华金工业园一直在开工?又为什么多年不分红?”
虽然有种种疑问和不满,但 26日这天还是有很多投资者前来卖股份。“不卖还能怎么办?总比砸在手里强啊”“有个回购机会就不错了,说明我们还没被遗忘”“不想再继续和公司纠缠下去了”……投资者们发出各种声音。
事实上,职工股东亏损还不算多,从权证市场上买进的投资者更为无奈。据了解,“青岛华金”在青岛权证市场曾一度升至 4元 /股左右。
企业仁至义尽?
青岛华金此次回收股份目的何在?无论是职工股东还是社会投资者,都对此感到茫然。
“这几天回购股份的事太忙了,忙得要命。”青岛华金董秘娄菊萍说。
“为什么要回购股份?是否有上市打算?以后还有希望上市么?能不能先卖一半,留一半观望一下?”面对导报记者的疑问,回购登记处的工作人员一直在摆手暗示:不可能上市了,快卖了吧。
青岛华金工会主席赵胜全更是坦言:“没什么目的,总要给投资者一个交代。如果现在不卖,等以后我们这批人都退休了,想卖都找不到人。而且 5年都不分红了,留在手里还有什么用?”
青岛华金综合处主任赵波则透露,“这次股东大会有俩决议,一个是要回购股份,另一个是回购完可能要退出股份制。”
在他看来,这次回购股份行为是对职工和社会负责的体现。“现在整个纺织业都很困难,这是有目共睹的,青岛纺织业尤其如此。”
“公司早就有回购打算,恰好今年市里有针对纺织企业的政策,才在今年决定回购。”赵波表示。
另外,导报记者注意到,该公司办公地址在三楼,而一、二楼的车间却挂的不是青岛华金的牌子。
赵波介绍,青岛华金已经没有生产业务,“楼下的两层车间都是别的企业在生产,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早已被国资部门拍卖,土地和厂房还是我们的,我们租给他们使用。”
“产品生产已经转移到城阳华金工业园,青岛华金进行劳务输出。虽然在华金苑上班,但是职工的福利待遇仍按国企职工执行。”赵波表示,“还有‘过渡退休’,年龄满足一定条件可以不去上班,按照工龄发放一定补助。”
赵波介绍,2001年成立的华金苑为民营企业,成立之初即为股份制,“青岛华金工会占有一定的股份”。
多名职工也表示,确有职工占股,但是大多数股东都是领导。一名曾在青岛华金和华金苑两地工作过的老职工表示,“有机会入股,但是没敢入。”
对于回购价格,赵波表示,“价格较低,职工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按市场规律来说,投资有风险,公司并无回购义务。尽管现在公司比较困难,想办法筹集 1000多万元回购股份,这么做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为投资者利益考虑。”同时他表示,回购价格是有一个定价标准的。
青岛投资网特别顾问郝先生则认为,企业方面仅表示价格是由国资部门按照企业资产及某种定价方式决定,而投资者并不知道所谓定价标准具体为何物,这么做有侵犯投资者知情权嫌疑;另外,公司“以 1998年的政策文件决定今天的事,难免有失公允”。
而且,成立华金苑虽然说不上国有资产流失,但是同业竞争是必然存在的,且华金苑使用的品牌依然是青岛华金,“这对小股东不公平,是否应该有所赔偿?”郝先生质疑。
权证企业雪上加霜
正如赵胜全所言,等这批人退了休,想卖也无处卖了。而持有青岛权证的投资者们,也如同当地权证企业一般,大多已是风烛残年,但是他们还在坚守,等待着被监管层接纳的时刻来临。以青岛华金为例,在郝先生看来,这本是一个业绩优秀、管理有序的好权证企业。“说他不好是相对的,与多数权证相比,这个企业不错,管理规范、产品畅销,前些年虽然亏损但仍然坚持分红,资金严重困难还回购股份。”
然而,这样一家企业为何会发展到如今的地步?这里面除了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也许更重要。
据了解,1994年 6月 19日,当时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发文禁止批准设立定向募集公司。在这之后改制上柜的企业,将不允许上市。1998年青岛权证交易市场被取缔后,这些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在标山路 36号中信万通证券二楼的交易大厅,早已不见权证投资者的身影。工作人员告诉导报记者,这只是一个象征,报价大屏幕上的买卖价格也仅是一个参考,“也许人家都不想交易了。”
郝先生表示,权证企业想要转到新三板十分困难,转板企业必须申报。“虽然中小股东希望对申报加强监管,但是大股东并不愿意这样做。而如果企业决策不向小股东公开,将不易化解双方矛盾。”
一名长期关注青岛权证市场的业内人士也表示,权证企业转板和上市都存在政策和技术上的约束,目前仍无有效突破。
“中小投资者为企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是时候为他们恢复政策了。”郝先生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