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对于流动性的质疑声又起。
上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开展了共155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创下6月初以来单周净投放规模的新高。央行注入流动性的行为又使市场变得警觉起来,6月份所谓“钱荒”造成的心理影响还在持续,甚至有声音认为那次流动性紧张只是流动性风险的一个开端。
事实上,央行在节前进行逆回购操作,释放流动性,是常用的市场调节手段,去年“十一”黄金周假期前、今年春节前都有过这样的操作。
按照我国传统习惯,人们过节总是需要大量现金,无论是国庆长假出游,还是春节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流动性的季节性需求也就随之产生。央行的数量调节工具可以充分调节流动性,如准备金、正逆回购等。这次的逆回购,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金融机构在三季度末的资金压力。
海面的起伏是自然规律,季节、温度的变化会使水面荡起涟漪。流动性也是如此,随季节和市场环境变化时松时紧。因此,不应期望市场资金面一直静如止水,也不应对央行针对市场运行采取的日常调节措施过分敏感。
记者从监管部门独家获悉,长假过后,新的流动性管理办法将出台。在金融改革大背景下,新办法将以更丰富的手段强化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升银行的抗风险能力,稳定市场对于流动性的预期。
流动性波动是正常周期现象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流动性通常被视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商业银行提供现金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和支付到期债务本息,这部分现金称为“基本流动性”,基本流动性加上为贷款需求提供的现金称为“充足流动性”。
庄稼的收成有大年、小年,资金的流动性也呈现出很强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月末、季度末、半年末、年末,这些时间点都是商业银行面临考核的关键节点。有“贷存比”、“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等指标。
“贷存比”不高于75%,这条杠杠就成为每个时间节点上商业银行最着急的事情。打个比方,如果75万元贷款放出去了,存款必须要高于100万元,这样才能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
当下,发放贷款依然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渠道,贷款放出去了,要赶紧拉来足够的存款才能过关,于是,揽储大战就会在季度末、年度末打响。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反过来说,这样严格的监管政策,其实是在逼迫银行进行结构转型,创新更加多样的盈利模式。
总体来看,当前的流动性虽然是平稳的,却不十分宽松,M2的增速几个月来没达到13%的年度监管要求。更加值得注意的不是总量的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同业业务扩张过快、资金投入实体经济不足。同业业务虽然为商业银行管理流动性、整合有效资源、增加收益作出了贡献,但也要看到,有些商业银行借助同业业务来转移表内的贷款,做大表内存款,以应对存贷比的考核要求,加剧了特定时点信贷市场的波动,导致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失衡。所以,流动性的绝对数量不应该成为惟一的关注点,投向和用法同样是重点。
积极应对流动性波动
6月份的流动性紧张,是一系列叠加因素造成的,并非流动性不足,是钱放错了地方。6月份外汇占款为负增长、个别商业银行在备付金和同业业务方面的不规范操作以及“短借长贷”造成的资金错配,共同作用导致短暂的流动性不足。
8月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较7月上升518亿元,连续第二个月回升,符合市场小幅正增长的预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走势平稳,市场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流动性紧张的发生是个好事。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管理,表明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抵抗能力也在不断提升。9月末、三季度末、再加上中秋节、国庆黄金周假期,资金需求激增,多重因素叠加将使得9月末的商业银行资金面紧张趋势加剧,这是符合市场正常预期的。上次的流动性紧张已经给各家商业银行敲响“警钟”,最近几个月商业银行已在流动性和资产配置方面进行了充分调整,针对流动性风险的抵抗力有了大幅提升。商业银行对于短期流动性的资金准备已经明显加强,“季末效应”与“节日效应”叠加对短期资金的需求缺口明显缩小。一般而言,半年末的流动性压力仅次于年末,而季度末的流动性带来的压力不会超过半年末时点。
流动性紧张的背后,更需要思考的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钱要如何用的问题。李克强总理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这成为未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一项总方针。
如何降低流动性风险
即将出台的新流动性管理办法,就是出于降低流动性风险,改善当前流动性结构失衡的需要,对于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要统筹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目标,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谨慎控制信贷等资产扩张偏快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积极应用现金流测算、压力测试、应急计划等流动性风险先进管理方法和工具,重点强化对同业、理财业务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前瞻性安排资金头寸,依靠自身流动性资产储备确保日常流动性安全,避免过于依赖同业的批发融资和央行流动性支持,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覆盖中外资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框架。
早在2009年9月,银监会就出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逐步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从单纯定量考核到定量、定性管理相结合,从日常操作性头寸调度到构建综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整个银行业流动性长期处于较为宽松的状态,并且以相对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模式为主,仍有不少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重视和理解程度不够,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有待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也存在不足。
今年以来,金融改革力度加大,金融创新不断深化,随着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以及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加快,影响银行流动性的因素将更为复杂多样。
四季度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关键时期。对美国QE3何时真正退出的揣测,部分经济体货币市场出现的动荡,以及国际热钱的流动,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对我们带来影响。未来一段时间,更应当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才能有效管理和稳定市场流动性预期。如此,才能切实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消除市场对流动性紧张的恐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