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等领域的改革试验,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真正的跨国投资、本地化经营,降低海外经营成本
对外投资的审批环节放宽之后,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事情少了。相反,在自贸试验区,更需要搭建起为企业“走出去”服务的大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扬帆出海,以积极姿态融入世界市场,中国制造、中国技术、中国品牌、中国资本……“走出去”的中国身影真正登上世界舞台。去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流量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6%,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
当前国内部分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传统出口贸易也遭遇种种挑战,新一轮内涵更丰富、模式更创新的“走出去”正在加速,也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与进一步的开放作为推动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鼓励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改革境外投资服务与管理模式,将成为制度创新的一大重点。
“拖不起”的境外投资
今年5月,中海油完成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以收购总对价约151亿美元成为中国企业成功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
回首改革开放历程,也是中国企业从低廉、简单的鞋帽服装出口,到大规模品牌、资本参与全球竞争的“进化史”。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总金额同比上升五成。国际知名企业出现在中国企业并购的名单上已不鲜见,也有众多中国企业在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海外市场站稳脚跟。
然而,海外并购的失败率不低,海外经营的风险也始终困扰。
光明食品集团是中国食品行业的探路者。3年前,集团旗下的光明乳业完成 “中国乳业海外第一笔收购案”,斥资8200万新西兰元认购SynlaitMilk 51%的股权。这笔收购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从公告到交割花了不到4个月,已经是地方国企海外并购速度中的 “特例”。可即使是突破常规的收购案,也要经历道道关口:除新西兰外商投资办公室之外,在国内必须先后经过地方和国家四个部门的审批。
“正常流程需要半年左右,国外公司常感觉我们审批速度太慢,与其他竞价者比起来处于劣势。”光明食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外收购项目时间拖得越长,不确定性越强。本来前置审批是为了防范风险,可实际上在另一方面放大了失败的风险:当存在多个竞争收购方时,国内企业将无法迅速完成交易,往往遭遇核准时间与项目签约时间难以协调的尴尬局面。
民营企业到海外投资收购,花费的总时间往往更久,有时在一个部门就会花上数月时间。
考虑到时间成本,一些民营企业干脆不走审批这条道,而以公司股东个人的身份通过个人自由外汇在境外设立公司。由于个人外汇每年只有5万美元的额度,导致这类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规模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同时还会给未来股权结构纠纷埋下隐患;民企在进行海外并购时,直接从国内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难度也比较高,部分民企转而从非正规渠道以高额利率拆借资金,这种融资方式不仅成本高,风险大,也不利于国内的金融安全。
从资本项目开放到汇改
国内企业“走出去”为何总有束手束脚的困惑?这背后,实际上是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先后顺序的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金融研究者对资本开放已有共识,即资本项目可兑换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先流入、后流出;先直接投资、后证券投资;先长期投资、后短期投资;先机构、后个人;先债权类工具、后股权类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先发行市场、后交易市场;先放开有真实背景的交易,后放开无真实背景的交易。
但过去的共识并非固化不变。比如“先流入、后流出”: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不断加剧、国际游资为追求投机利润蜂拥而入,导致我国外汇储备持续高增长。为缓解这一压力,我国外汇管理的政策取向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宽进严出”转向为“严进宽出”。
在自贸试验区的改革探索中,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重要方向之一,但在开放的路径和节奏上,一些受访的企业家认为,推动和鼓励中国企业的长期对外投资,应该是资本项目开放中的一个优先选项。
目前,由于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众多出海企业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一家在海外从事电站项目总包的大型国企告知,目前其在海外项目工期一般需要2—4年,加上6—7年的质保期,汇率风险可能对项目利润产生巨大影响。当前海外经营模式下,需要先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再换成当地货币进行采购和支付。随着人民币和当地货币不断升值,美元又持续贬值,两头挤压下制造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地“缩水”。业内专家测算,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到6.0的话,此类企业可能在海外面临无利可图的境地。
要减少这样的风险,简而言之,就是得让人民币多在国际市场上被使用,用的人越多,用的场合越多,越能形成价值。一般来说,汇率改革的步伐优先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步伐。但是由于我国一直存在资金“宽进严出”的问题,为了避免汇率高估,目前我国有必要加快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步伐,使二者同步推进,在未来到达一定程度后,再适当加快汇率改革步伐,最终促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从根本上降低外向型企业的汇率风险。
倒逼企业进行业务创新
“改革投资审批体制,会倒逼企业创新。”近日已宣布将在自贸试验区建立国际商贸公司的上汽集团表示,如果把所有进出口业务集中在试验区的平台,假设可以享受预想的各种制度便利和政策支持,书面测算可以减少20%的进出口成本。
这只是上汽参与自贸试验的一个开始。上汽负责人认为,车企“走出去”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多种国际化的投资性活动,相比现有制度,未来在自贸试验区内进行融资,搭载区内的金融、贸易优惠政策,对国际市场的投资性拓展将把握得更精准、更有时效性。
“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改革思路,也逼着企业加强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当对外投资从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后,企业需要更多地通过市场手段,比如选择对冲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抵抗风险。
目前,不少国内制造企业在海外设厂,流水线上却只是完成从国内运来半成品的最后加工;一些企业海外总包工程,从原材料到设备,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国内采购。这都是因为在目前对外投资管理体系下,境外投资受限、资金跨境流动受限,海外分公司完全依赖国内母公司,独立经营能力低下。
自贸试验区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等领域的改革试验,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真正的跨国投资、本地化经营,即更便利地在海外市场进行直接投资、股权投资、与当地企业合资等,充分有效地利用海外市场资源,降低海外经营成本。
对外投资的审批环节放宽之后,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事情少了。相反,在自贸试验区,更需要政府搭建起为企业 “走出去”服务的大平台。在服务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方面,自贸试验区可起到 “桥头堡”的作用,“未来将鼓励企业把海外并购主体落户试验区,并在试验区内聚集一批为海外投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咨询公司等,方便企业获得并购贷款和相关风险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