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纽约金融业发展揭秘:创新与规制一个都不能少

2013年09月29日 07:20    来源: 解放日报    

  上海人Z先生来到美国已经快20年了,其中有一半多的时间是在纽约度过的。 Z先生虽不是科班出身,但在纽约从事金融工作已经10多年,堪称业内的资深人士,谈起金融行业更是滔滔不绝。

  Z先生投身金融行业之时,正值美国金融自由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999年,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允许金融控股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的形式经营多种金融业务,结束了自1933年以来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格局。该法案出台后,美国的金融业开始蓬勃发展,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产品甚至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

  Z先生先举了个例子,美国有种金融产品是与电有关的。发电厂的产品是电,但是电很难储存,如果电发得太多,供大于求,那么电厂会损失;如果电发得不够,求大于供,那么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便。于是金融行业参与进来,金融公司买断电厂生产的电,由专家来测算电厂应该发多少电,然后由它们来找买家。对于电厂来说当然举双手欢迎,有了固定客户,避免了风险。然而,这对民众未必是件好事,2000年的加州电力危机就是金融公司从中作怪所致。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安然公司先是通过游说使得加州政府取消了对电价的限制,而后又鼓励发电厂家在同一时段内对发电机组进行保养维修,让该地区电力极度短缺,批发电价从而攀升了20多倍。当地不得不采取用电管制,使得加州百姓在近一年中遭遇了多达38次的按计划停电。

  不久前,纽约与伦敦为争当国际金融中心而互相“掐架”。在Z先生的眼中,无论是金融市场的规模、金融产品的种类、金融创新能力、金融行业氛围而言,纽约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金融中心。他说:“(在纽约)大量新的衍生产品、新的交易市场会不断产生,服务于各种新的投资者和投机者。 ”

  财经记者艾米丽小姐则对华尔街的金融氛围印象深刻,她说:“这种氛围是透明的,在纽交所的交易大厅,尽管大多数电子交易取代了人工,但交易员们仍然在现场实施追踪市场,买入卖出。股市是有规律可循的,即使是美联储也不能掌控股市的走向,所以市场清晰地反映出投资者心态和资金流向。 ”

  在自由和宽松的氛围中,美国金融业的发展繁花似锦,然而监管的缺失使得其走上了歧路。金融创新不断挑战着人们的野心和欲望,将不良资产打包再上市,终于酿成大祸,次贷危机演变成了金融危机。对此,作为见证者的Z先生,颇有感慨。 Z先生说,在次贷危机前,在报纸上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广告,买房子零首付。贷款审批非常松,买房人贷款买了房子,等房子升值后再脱手卖掉,这样几乎没有投入一分钱,平白赚到了差价。然而,这些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就看不到了。

  消失的不仅是这些广告,还有一些金融产品甚至是一个行业。 Z先生有个朋友,他所在的投资银行有一种金融衍生品,是专门赌某种债券破产的。如果被赌的债券破产,那么购买该产品的人就能获利,若没有破产,那么买家必须每个月缴纳一定的费用以保持其继续持有该产品的资格。不过,这种匪夷所思的创新产品的生命力并不长久,Z先生的那位朋友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就失业了。

  短暂萧瑟之后,是市场的理性回归。金融危机使得人们深刻地认识到,适时与适度的监管能够让金融市场的发展更为健康。 2010年7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简称《多德-弗兰克法》),确立了后危机时代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框架和原则。该法案实施3年来,美国的金融业虽然受到一定影响,却没有停滞不前。就目前而言,美国银行业已经连续15个季度实现盈利同比增长,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暖,美国经济基本面也渐趋稳固。在此大背景下,美国当局正酝酿着进一步加强监管:美联储将从明年起执行更严厉的银行资本金规定;美国证交会则力推监管货币市场基金的新规。

  艾米丽小姐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2008年以前不会对金融产品设立许多限制,而是让它们在市场上先运作,如果有问题再进行监管,是事后监管;不过,奥巴马上台后对金融监管抓得严格了,SEC也开始逐步规范各类金融机构的行为,比如严格界定金融机构对自有资金投资与客户资金的分界线。去年摩根大通20亿美元的自有投资部门交易损失引起巨大反响,SEC开始更加关注对投行这方面的限制。

  其实,从纽约的百年金融史来看,金融行业的那些完备而繁琐的规则与制度就是在一次次试错的过程中完善起来的。追溯那些个史上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不难发现,规则的缺失使得纽约的金融市场时常崩溃,而不断地审视和纠错,才有了纽约金融业的今天。

  


(责任编辑: 毛宇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