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大众收藏市场的红火,电视购物也成为商家推销所谓收藏品的渠道。像“玉玺”、“纪念币”、“绝版人民币”、“有证书的翡翠手镯”等物品都在广告词的蛊惑和极低廉的价格下,成为不少人看中的“捡漏”良机,然而购买后消费者发现上当受骗了,虽然这样的事件屡屡见诸媒体,但仍有投资者在获利想法的驱使下一再上当。业内人士提示,藏家电视“捡漏”不靠谱,投资收藏不是人人都能玩,收藏是乐趣,心态很重要。
老人“捡漏”上当
市民陆先生家中的博古架上,近两年添置了不少摆件,什么“翠玉的白菜”“金镶玉的玉玺”“和田玉挂件”“限量版伟人半身像”,这些东西全都是陆先生70多岁的老父亲背着陆先生悄悄买来的。2010年,陆先生家附近一个商铺在拆迁,一天,他父亲神神秘秘地捧着一个包裹回来,说是铺子老板临走把一个玉摆件低价卖给自己,陆先生一看是个树脂的工艺品,“一看就是假的,死沉死沉的把老头累够呛,我一问花了1000块钱,我当时就出门往商铺赶,结果人家早跑没影了。”为了不让父亲心里难过,陆先生没有责怪父亲,反而安慰老人。但老人开始迷上了电视购物,“东西买了不少,说是电视上讲的有收藏价值,而且还有证书。”对于这些证书,半信半疑的陆先生去找懂行的朋友鉴定,朋友一看,赶紧提醒他,别再让老人花冤枉钱了,这些东西的证书要么是假的,要么根本没有宣传的那么有价值。
证书名头太唬人
其实别说像陆先生父亲这样的老人了,就算对收藏有一定关注的藏友也难免有失手的时候。这些电视藏品往往配有名头大的吓人的鉴定证书,什么《中国黄金工艺协会鉴定证书》、《钓鱼台国礼中心国礼证书》。也正是靠这些无法考证却又煞有架势的假证书,无良的商家坑苦了藏友们。
在隍庙附近一位做钱币生意的老板告诉记者,近两年感觉玩钱币的人多了起来,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普通老百姓,一些人抱着投资获利的目的,东拼西凑一些收藏知识,便开始下手购买。而这种投资者最容易被骗。
这位老板说,很多钱币收藏爱好者对于基本钱币知识也都是一知半解,半年前,一个人拿着一套从电视上买来某某金币公司发行的纪念币来鉴定,结果当然又是花了冤枉钱。“简单来说,纪念币是国家法定货币,虽然可以流通,但是一般人没人拿这个花。一般来说纪念币的法定发行单位也只有中国人民银行,由中国金币总公司经销。”他告诉记者,除了发行方中国人民银行及经销部门中国金币总公司外,其它公司发行的都不合法,而且一般纪念币发行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会有公告,一些电视购物上宣传的如公证部门、质量检测部门等是没有资格对其进行鉴定和估价的。
如何收藏,怎么定位收藏,需要参与者更为理性的认识和了解。“首先要明确,收藏和投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业内人士吴先生说,如果是单纯的喜欢,拥有这件藏品,可以让收藏收获到喜悦和满足,其他的就没有那么重要了。但是如果是作为一种投资,就需要投资者了解市场,对藏品的文化背景和经济价值有较为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