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份社会融资规模的构成看,虽然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113亿元,同比多增74亿元,但占当月社会规模的比例却降至45.3%,表明8月份超过半壁江山的融资,来自于非信贷融资,影子银行再次在社会融资体系中扮演起重要角色,显示即便屡遭整顿,影子银行的生命力依然旺盛。
在非信贷融资中,人们注意到:当月企业债券净融资1227亿元,同比少1352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36亿元,同比少72亿元。这说明,债券市场融资依然没能从债市整顿风暴中恢复过来,而股票融资更因新股发行改革难产,未能撑大直接融资比例。倒是以往的影子银行部分,增长迅猛:委托贷款增加2938亿元,同比多增1892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079亿元,同比少增159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3045亿元,同比多增3891亿元。
非信贷融资在社会融资中再挑大梁意味着什么?
一方面,鉴于8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8052亿元,同比多增3008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862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441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1398亿元。存款的超预期增加,带来了银行可用资金的增多。但受信贷额度硬约束,一些银行手中的富余资金,不得不通过影子银行,变相提供给融资主体。
另一方面,在中央推出的一系列“微刺激”举措作用下,7月份以来,多项指标和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开始企稳回升。到了8月份,人们看到了这样一连串转暖的宏观数据:8月份出口加速上扬,同比增长7.2%,高于7月份增幅5.1%和6月份降幅3.1%;汇丰中国制造业PMI数据传递出复苏信号,8月份制造业PMI指数值为50.1%,创下4个月新高且回升至荣枯线上方,国家统计局的8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1.0%,达16个月来最高水平;8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0.4%,比7月份加快0.7%,明显超预期,创近10多个月的新高……以至于近日德银将中国经济下半年的增长预期从7.6%上调至7.7%,瑞信则将全年预期由7.4%上调至7.6%。更有外媒表示,“8月份中国经济显露企稳迹象,在保持较低通胀水平的同时,出口增长超出预期,令今年下半年前景更为乐观”、“中国数据为全球股市贡献‘正能量’”。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向好,微观经济主体对未来的信心增强,中长期资金需求不断增加。
8月份金融数据显示,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新增的3732亿元贷款中,短期贷款增加146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312亿元。中长期贷款的增加,表明企业愿意增加中长期投资。企业投资需求旺盛,使得难以从银行渠道获得信贷资金的融资主体,不得不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方式获取资金。
实际上,8月份,不仅社会融资规模中非信贷融资规模猛增,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样温和增加。数据显示,较之7月份6999亿元的新增贷款,8月份的新增贷款为7113亿元。这从一个侧面反证了经济活动日趋活跃,带来了融资需求的显著增长。
由于8月份贸易顺差286亿美元,高于7月份的178亿美元,也高于此前市场预期。市场预期,在8月份贸易顺差反弹以及人民币短期走强的带动下,特别是在9月18日结束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并未如市场主流所预期的那样开始退出QE3,外汇占款或已恢复增长。中金公司认为,从外汇市场人民币收盘价相对于中间价的涨幅来看,保守估计,8月份外汇占款会恢复1000亿元以上,进入9月份,外汇占款仍延续改善趋势。外汇占款的增加,必将带来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宽松,也加剧了央行回笼资金的压力。
鉴于近期资金面保持相对宽松格局,虽然我国8月份通胀为2.6%,处于温和区间。但央行仍进行了“央票续做+逆回购”的“放短锁长”的操作:一方面在9月9日,央行对到期的1000亿元规模、三年期央票开展了续做,续做量为851亿元,增加了长期资金的锁定比例;同时通过9月10日在公开市场开展的10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向市场释放资金。由于长期资金锁定量大,短期资金释放量少,使得银行体系流动性维持了总体中性偏紧的基调。即便中秋、国庆假期临近,加上9月季末也是传统的备付节点,央行依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连续三周净回笼资金,表明即便社会融资规模猛增,银行体系流动性依旧未出现超预期放松迹象,表明央行不愿看到流动性过于泛滥。
当然,考虑到8月份存款增长主要得益于企业经营收入没有财税集中缴付负担,进入9月以后,存款的减少将会影响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