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民营光伏企业参与建电站的少了很多。目前,融资难,成为横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道门槛。民企苦苦盼望久旱的光伏产业,能够真正享受到政策的甘霖。
近段时间以来,光伏“国八条”(《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光伏政策密集出台,给深陷产业危机的光伏企业带来一道希望的曙光,也引爆了新一轮光伏投资热潮。
不过,在政策红利中,央企似乎更受偏爱,而民企却在苦苦挣扎。近期,央企中“五大四小”发电企业(五大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四小豪门:华润电力、国华电力、国投电力、中广核 )获得了近300亿元无电人口区光伏独立供电建设项目。而今年以来,民营光伏企业参与建电站的少了很多。
融资难,成为横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道门槛。民企苦苦盼望久旱的光伏产业,能够真正享受到普降政策的甘霖。
光伏融资存在四道坎
一位光伏央企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有资金搞技术,搞市场,搞创新,而民营企业,特别是规模比较小的民企,生存都是问题,还哪有更多资金做这些事情。”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资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晶科能源全球品牌总监钱晶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好比游戏规则,资本是游戏筹码,没有筹码,你只能旁观而没办法参与游戏。而你只有参与进去,你才能有很多种赢的方式,也就是赢利的商业模式。只有资本市场的积极涌入,才能引擎启动光伏商业模式的创新,而更多灵活且因地制宜模式的逐渐成熟,光伏市场才会真正爆发。”
钱晶认为,目前,对于民企来说,光伏产业融资还存在四道门槛亟待突破。
钱晶说,首先,中国只有国有四大银行能够提供10年甚至15年以上长期贷款,一般的商业银行最长只有5年,这与光伏电站的运营期限25年不符。这就把商业银行排除在了筹码发行者的名单之外。结果造成四大银行,由于身出名门,对此业务兴趣不大;而庶人身份的商业银行又没法参与。
其次,中国多家银行贷款利率普遍较高,企业融资成本自然上升,国资和民营的融资成本还有亲疏不等,这让巨大的民间资本很难利用,即使参与了,也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缩水的利润或许勉强够付银行利息。
第三,贷款门槛高。光伏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时,根据要求,除了准备资本金外,还需对贷款额提供额外等额担保。这意味着这种投资必须百分之百用其他资产来覆盖,否则很难获得银行的授信资格。从这一点来看,大多数不能通过信用贷款来解决主要投入资金的民营企业,又处于更加的劣势。
第四,从资本市场来看,政府为了管控风险,对所有光伏企业采取暂时的“一刀切”,但也同时因噎废食,让积极探索下游开发和长期持有电站的可持续性光伏能源企业发展受阻。
四途径破解难题
对于上述四大融资难题,钱晶分别提出了四条解决方案。一是对于商业银行,允许就可再生能源,比如光伏融资这部分业务适当放宽贷款期限,开设10年甚至15年以上的长期贷款。对于四大银行,需要一些强力支持,规定贷款业务中多少比率用于可再生能源发展部分。
二是光伏行业属于新兴事物,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就难有大突破,国家在光伏融资利率方面,能否特事特办,降低贷款利率,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从而降低项目开发的资本成本。任何幼苗在未长成前,都需要外部强力的扶持,让它才能健康成熟起来,逐渐减少对外力的依赖。
三是银行能否可以把电站的收益权或者电站资产本身做抵押,民营企业只需要20%~30%的资本金就能获得银行贷款,道理跟房屋按揭差不多,一个评估机构按照财务的融资成本对电站资产进行估值。未来这个电站的收益权就像个人贷款者的每月工资收入,既保障了银行的利益,同时这样操作银行风险也低,因为整个电站或许已经是它的资产了。
四是同样是电站开发,不同企业的模式不一样,有的采取建设并顺利并网以后,找第三方卖掉,好处是对企业资本压力比较小,长期的弊端是由于不是自己长期持有,对工程的质量和验收标准把控不严,或许只注重电站的初始效率,而不重视长期可靠度,很多第三方非专业的买家也很难评判,恶性循环,做坏了行业口碑,让投资人失去信心。但有些光伏企业的电站开发,是以本身独立或参股形式长期持有电站为主,电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的收益,所以工程从设计、采购、施工到验收都层层把关。这又好比装修一套毛坯房,你是拿去租还是自己住,你的装修标准就不一样了。对于后者以持有电站为主开发形式的光伏企业,政府应该偏重支持,因为这样的企业,它开发的电站质量才是值得信赖,才是未来稳定回报率的保障。支持的方式可以是扶持这类电站开发企业上市融资。另外,允许这些产业有保证的情况下发行企业债券,以使它进一步融资。换言之,提高这类光伏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优先性,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允许企业将光伏电站作为有效抵押物来换取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