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半年报披露情况显示,上市银行普遍面临陷入了盈利增速放缓的困境。不良贷款的增加、愈发趋向于直接融资的市场、严格的监管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四大因素,无不困绕着的银行的快速发展。对此,银联信总经理符文忠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面对市场机制调节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各银行应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更加健康,平稳的发展。
不良资产普涨
最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持续高速增长,上市银行业绩在证券市场中更是位列前茅,盈利远超其它板块。不过,这种情况从去年开始发生了变化。各家银行业绩增速下滑明显,而今年最新出炉的上市银行半年报更是显露无疑。
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规模达到6191.68亿元,虽然仍占上市公司整体盈利的半壁江山,但以往几年盈利高速增长的局面一去不返。16家A股上市银行中,除中国银行外,其余15家上市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有所放缓。与此同时,不良贷款上升也是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中的又一普遍现象,16家上市银行中,不良贷款余额普遍上升。在科博会金融论坛上,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中国银行业至少面临四重压力,其中包括当下银行普遍上升的不良资产。
银联信分析报告指出,银行面临的诸多压力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来自经济增长的大幅放缓。经济放缓让银行业普遍感觉到产能过剩的行业越来越多。而由此引发的就是银行不良资产的增长,如今钢贸、光伏、航运、造船和小微已经成为不良贷款发生的重灾区。
产能过剩影响大
“产能过剩”或许将成为2013年中国经济治理的一个关键词。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到“产能过剩”问题,并提出“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而后召开的工信部年度工作会议也强调“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国家治理产能过剩行业,将不可避免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影响。当前不仅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部分新兴产业也深受产能过剩困扰。随着对过剩产能进行压缩,淘汰落后产能,一批项目将因此停工、一批企业将因此破产整合,从而使商业银行前期投入的信贷资金面临风险,银行债务可能‘悬空’,并也将因此失去一部分客户和市场。银行既要避免因过于谨慎而失去市场机会,又要防止因过于激进对一些产能过剩行业融资过多而带来潜在风险。
银联信研究报告指出,针对产能过剩压力,银行业应及时构筑三道防御体系:首先,筑牢行政阻隔体系,把好信贷投放规模。银政之间加强交流沟通,形成一股遏制产能过剩的行政合力。其次,筑牢产业阻隔体系,把好信贷投放方向。银行应增强信贷调控政策的严肃性,把握好“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方向,抑制企业重复建设和投资。再次,还应筑牢经营阻隔体系,把好信贷投放动机。
金融脱媒加速
今年一季度6.16万亿元的社会融资规模,相比于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了58.8%。而在推动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的因素中,银行信贷的角色逐渐弱化。今年一季度和4月份新增人民币信贷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分别仅44.8%、45.3%,远低于2012年同期63.4%、71.1%的数据,金融脱媒加快推进。
由于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贷款受限制的行业转向信托、委托贷款、发债等非信贷渠道融资,接触银行以外的其他融资渠道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不仅如此,地方融资平台不断通过发债置换或归还部分存量银行贷款。据了解,不少城投公司将发债募集所得资金的大部分用于置换或归还银行贷款,以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过去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融资结构。
随着近期监管部门对上述其他融资渠道监管趋严,并对企业通过各个融资渠道的融资规模实行统一监管,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可能出现下降。业内人士表示,这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并不可能全部回归银行信贷融资渠道。负债率提高再加上统一监管,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或将更为谨慎对待此类项目。
伴随着金融脱媒的演进,银行业更需要突破传统银行功能理念,彻底转变依靠外延扩张、依赖存贷利差的经营思想。
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提速
利率市场化更让银行面临挑战。由于大型商业银行具备规模大、网点多、知名度高等方面的优势,资金和客户充足、存贷款定价和资产负债风险管理也更加完备,因而中小型银行比大型商业银行面临的考验将更加严峻。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推进自身的经营模式转型,并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财富管理成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业务,综合化经营正成为银行转型的主要方向。而对中小银行来说,提升自身的风险定价能力,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可能比收费更重要。 (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