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称,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仅能够降低银行的资产质量风险,而且还能创造性地产生盈利,利好银行
■本报记者 曹 蓓
资产证券化试点再次扩容,让这个市场更多了几分故事。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似乎无论从直接收益还是长期效果,都让这个蛋糕变得更加诱人。
分析称,信贷资产证券化最直接的一个好处就是改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还可以拓宽投资者可交易的品种,提供多元化的资产组合管理工具。不仅能够降低银行的资产质量风险,而且还能创造性地产生盈利。
“监管层力推信贷资产证券化,确实有重要意义。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要达到监管层预期的效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过去几年推行的实践来看,由于规模小,资产证券化的效果还未能显现。今年规模增加的幅度也比较有限,而且仍然是优质资产证券化,并且强调禁止再证券化,而银行希望转移的又恰恰是那些非优质资产,问题就在这里。”光大银行首席分析师盛洪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银行多重受益还是遭遇尴尬?
多方分析显示,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资产证券化带来的利好多多。
中信证券报告称,信贷资产证券化未来的空间最大,银行系统的信贷资产体量巨大,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于盘活银行体系资产、降低风险资产规模、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释放银行的信贷空间、为银行提供新的盈利增长点有着重要意义。
据测算,到2020年,中国资产证券化规模为8万亿元-16万亿元。其中信贷资产证券化存量有望达到6.56万亿元-13.12万亿元,占贷款余额6.08%-12.15%,约占资产证券化产品的82%;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存量规模有望达到1.44万亿元-2.88万亿元,约占资产证券化产品的18%。
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撰文称,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中国银行业发展具有多重意义。一是缓解银行资本补充压力。2012年末,中国银行业信贷规模已经接近63万亿元,如果M2年均增长13%左右,信贷规模五年之内就将突破100万亿元。以此测算,未来五年中国银行业面临1.66万亿元的资本缺口。通过资产证券化对信贷资产做“减法”,有助于打破中国银行业“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发展怪圈,有效降低银行体系再融资压力。二是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信贷资产证券化可将不具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移到表外,同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从而优化银行资产负债表,有效改善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三是改善银行收入结构。银行在出售基础资产的同时可以获得手续费、管理费等收入。同时,银行还可以通过为其他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提供担保及发行服务赚取收益,拓宽利润来源。
据统计,2012年至今发行的几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银行等中介机构赚取的利差水平在1.6%-2.2%,扣除信托(0.3%)和承销商的中介费用 (0.3%),银行收益率区间为1%-1.6%,超过了券商和信托的收益。
大行积极响应
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容消息一出,大行就表示出了积极的态度。
在中国银行上半年业绩发布会上,行长李礼辉表示,自去年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以来,中国银行首批做了30多亿的项目,其中,中国银行的海外机构,比如纽约分行也做了5.37亿美元的资产支持证券。他表示,这对调整优化中国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节约资本占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会积极推进这个过程,希望中国银行在这一轮的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能多做一些规模和业务。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在今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积极扩大资产证券化业务,其对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结构加大信贷存量周转都是有益的,工行会积极参与。工行从2005年参与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后,分别于2007年、2008年和今年累计发行156亿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工行是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最大规模的银行,这给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正积极做好准备参与扩大试点。”姜建清如是说。
大规模深度扩展尚需时日
光大银行首席分析师盛洪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于商业银行的意义确实重大,但是目前还面临许多问题。
“此次扩容,监管层仍然强调优质资产和禁止再证券化。这些银行的优质资产如果进行证券化,就相当于银行把优质客户转移或部分转移给别人,这是银行所不情愿的。银行希望的是让那些非优质的资产证券化,这些资产流动性不是很好,风险相对较高,并且有一定的定价空间。正是这样的资产才需要出卖给愿意承担这部分风险的投资者。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要大规模、大面积深度推开,仍然尚需时日。”盛洪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