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引导和激活民间投资的关键在于放松管制和简政放权。
9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汇报,研究部署有效落实引导民间投资激发活力健康发展的措施。这是自2010年推出“民间投资36条”以来,国务院首次对这一重要政策进行评估和督促落实。
民间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繁荣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力量。最近3年来,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部署和要求,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通称“民间投资36条”)为主线,积极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2012年6月底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42项配套实施细则, 20多个省级政府和不少市、县政府出台了本地区的实施办法。有关部门和各地方积极推动民间投资36条及配套文件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专门组织了对民间投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工作。
来自发改委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民间投资发展呈现出总量比重稳步提高、投资结构逐步优化的特点。从总量来看,2010年至2012年,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5.9%、60.3%、61.4%,增速为32.5%、34.3%、24.8%,分别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7个、10.5个、4.2个百分点,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完成115584亿元,同比增长23.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63.7%。从结构来看,民间投资在一些重点行业领域的增速明显加快。今年上半年,非金属矿采选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民间投资占比分别达到94.5%、89.6%、87.1%。
尽管民间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但制约民间投资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依然突出,各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在事实上阻碍了民间资本进入的积极性,一些领域民资进入甚至越来越难。
有钱无处投,想进进不去,民间投资的困局症结何在?第三方机构的评估结果反映出政策措施在许多方面落实还不到位,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仍遭遇不少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部分实施细则不具体、操作性不强或门槛设置过高,实践中很难落实;对政策落实缺乏考核监督,一些法规规章也没有及时作出调整等。这些都影响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政策效应的有效发挥。
这些现象集中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民间投资的叶公好龙。陕西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上市公司董事长指出,一些地区和部门嘴里也在喊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可骨子里还是歧视民间投资,将民间投资当成“另类”,常常有意无意地制造一些障碍。一些政府部门在审批事项上拖延和刁难,有些事情明明符合政策,但硬是敢顶着不办。为了一个项目的审批,投资者来回奔波,有时需要盖几十个公章,耗时数个月也难以办结手续。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叶旭晨指出,民间投资的成长,关系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走向,关系着中国经济的未来。在民间投资已占据半壁江山的今天,理应给民间投资松绑和更多的发展空间。
民间投资者中出现的 “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没有厘清,部门利益垄断,相关部门的行政规章、制度、审批程序又太多,设定了种种条条框框。叶旭晨指出,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为民资参与市场竞争“松绑减负”是一个重大进步,但还需要强力推进和落实。
国务院的五项新要求符合国家未来改革的需要。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引导和激活民间投资关键是放松管制,核心是简政放权,不要过多地干预民间投资和企业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各种阻力。
诸建芳认为,放开管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重大制度改革。继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垄断行业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可称为是中国第三次重大制度改革。这将带来制度红利的集中释放,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少纸上谈兵,多下马服务。叶旭晨表示,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民间资本的重要性,要理解只有他们和国有资本共同发展,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共同拉动经济长远发展。
本次常务会议就落实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提出了新的五项要求,再次体现了中央政府要真正向市场放权,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发展理念。
今年以来国务院已经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简政放权、取消行政审批项目,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信息消费、健康医疗、养老产业等,范围广泛、力度空前。从长远来看,民营经济、民间资本发展得好,对内能更好地服务民生,对外能提高我国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接受人民网采访的专家学者表示,有关部门应尽快将国务院的新要求制度化、法制化,才能提高其落实时的执行力,防止有关部门在执行中“打折扣”,彻底打破制约民间投资进入的各种障碍,使中国迎来下一个经济周期的“民间投资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