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美国银行"挥别"建行 中资银行成外资行"提款机"

2013年09月09日 07:39   来源:北京日报   杨汛

  外资行在赚了个盆满钵满之后全身而退,是否意味着中资行已成为其套利的“提款机”?

  这样丰厚的收益,难道意味着中资行在引进投资者时将股份“贱卖”?

  境外战略投资者纷纷沽清其中资银行股份,是出于对中国经济的不看好吗?

  种种疑问,连日来甚嚣尘上。

  事件的起因,是美国银行(以下简称美银)日前以每股约5.7港元的价格,抛售其所持有的全部20亿股建行H股,涉资114亿港元。对此,银行业专家认为,当年我国国有银行改制时并非纯粹为了钱而引入战略投资者,也是为了提高国有银行公司治理水平。而此次抛售也是资本市场的正常合规行为。

  美国银行8年净赚160亿美元

  今年8月底,美国银行持有的最后一批建行H股解禁。这也拉开了美银“挥别”建行的大幕。

  9月3日,美国银行宣布,将以每股5.63港元至5.81港元的价格,抛售建行H股约20亿股股份。紧随其后的9月4日H股早盘,建行以5.7港元价格成交20亿股,涉资114亿港元。至此,美国银行不再持有建行股份,双方8年的合作宣告结束。受此影响,中资银行H股几乎全线下跌。

  美国银行“结缘”建行始于2005年6月,即建行在香港上市前夕。当时,美国银行30亿美元购入建行股份,持股比例最高达19.14%。此后,美国银行四度大规模增持,总计投入近120亿美元。

  但自2009年以来,美国银行已四度减持建行股份,套现近2000亿港元,加上此次抛售套现的114亿港元,总计套现近2200亿港元,约合280亿美元。若不算每年的派息分红,美银投资建行8年所获收益超过160亿美元。

  8年时间里,以120亿美元的总投资,撬得280亿美元的套现总额。如此买卖,收益不可谓不丰厚。而实际上,境外战略投资者作别中资银行的例子,并非建行一家。

  减持并不是对建行前景担忧

  今年5月,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投资银行高盛清空其持有的工行股份。相比2006年,高盛在工行IPO(首次公开募股)时斥资25.8亿美元购买工行股权的投资,翻了近4倍,累计获利72.8亿美元。

  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时承诺,到2006年开放银行业的市场,中资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于是成为中外资银行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中行、工行、建行、交行、民生银行都先后引进了国际战略伙伴,包括高盛、淡马锡、苏格兰皇家银行、汇丰银行、美国银行等。

  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资银行股似乎沦为外资行的“提款机”。每逢外资行需要资金,总是优先选择套现获利丰厚的中资银行股股权。美国银行是最后一家完全出售中国大型银行股权的美国大银行,这也宣告过去10年华尔街大银行争相入主中国大型银行的时代成为过去。

  外资行为何纷纷“获利出逃”? 对于美银清空建行股份,建行新闻发言人的解释是,近日建行和美国银行进行了沟通,美国银行表示,因监管方面对资本的要求更加严厉,美国银行不得不减持建行股份,以补充自身资本。美国银行强调,减持不是出于对建行发展前景的担忧。

  引入投资者并非纯粹为了钱

  “天上的馅饼怎么总砸外人头上?”“为何咱们自己的银行发展了,值钱了,最后好处总是别人的?”……针对美银抛售建行,业内出现了这样的声音。

  “有件事可能很多人都不太记得了,建行当年在港上市,最先找的投资者并不是美国银行,而是花旗银行。但是花旗银行认为风险很大,不愿意投资。”对于“天上掉馅饼”的说法,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并不认同。

  确实,当年在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中,建行认真谈判的第一家正是花旗集团。其经验、财力、雄心自不在话下,但它在建行的一元钱净资产到底值不值一元的判断上却踟躇不前,最终被美银捷足先登。

  赵锡军认为,不能拿现在的获利结论,判断10年前外资行就已经知道中国银行业是“提款机”。“这种说法不符合投资学的基本原理,也不客观、科学。”赵锡军回忆说,中国银行业在股改之前表现并不好,1999年国际金融业对中国银行业给出的整体评价是“资不抵债,进入技术型破产”。

  “在这种背景下,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外国投资者都非常积极。中国银行业为了把自己的股票卖出去颇费周折,找了很多投资者都不愿意来。”赵锡军表示,随着近期美国经济相对好转,信贷需求增加,美国银行需要资本去弥补。“从这个角度讲,买进卖出是正常的。”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则认为,当年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并非纯粹为了钱,也确实提高了我国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在国有银行上市时起到了助推作用。但现在回头看引资之路,仍有需反思的地方。如果当时把各行上市时间间隔适当拉长的话,将会使中行、工行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卖出更高的价钱,或许之后的质疑之声也会更少一些。

  专家观点

  练好内功服务转型期经济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外资银行“缺钱”仅仅是其套现的原因之一。中资银行业暴利时代走到尽头以及中国经济出现了下滑趋势,国际资本市场看空声不断,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评级机构标普给出的观点更加直接:未来2至3年,基础建设与地方平台出现的大量坏账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极大压力,个别中小金融机构可能破产,个别区域可能出现风险集中暴露,并由此加速银行机构的商业化整合。

  目前,中国经济确实存在很多问题、矛盾。比如金融领域银行不良资产反弹、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过重、对于经济下滑带来的担忧等。“但是市场首先需要弄清楚一点,对于未来是否有自信?如果自己对自己都没有信心,还希望外资不担忧,这是不对的。”赵锡军表示,我国银行业接下来要找到跟国际一流大银行在哪些方面有差距,然后缩小差距、练好内功。

  “原来银行更多是追求规模、增长速度等指标,未来的方向应该转向以少的资本来获得更高的效益这些质量、素质方面。”赵锡军表示,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换代、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银行作为服务于经济的服务行业,也要从规模扩张追求速度,转向效益、服务质量和竞争能力,唯此才能服务转型期和升级版的中国经济。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