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金融创新要以实体经济改革为前提

2013年09月06日 06:59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推出的新书《影子银行和银行的影子》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第一作者、金融所副所长兼金融所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殷剑峰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的金融体系正在从传统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简单金融体系演变为以银行为主导的复杂金融体系,“影子银行”和“银行的影子”迅速发展带来了信用膨胀,进而导致总杠杆率上升。他说,这样的金融创新,如果没有在经济中挖掘出新的生产力,结果必然导致危机。

  《经济参考报》:您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两个类似又不同的定义:“影子银行”和“银行的影子”,能否解释一下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殷剑峰:“影子银行”,一个公认的定义是:向企业、居民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期限配合和提高杠杆率等服务,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替代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那些工具、结构、企业或市场。商业银行体系核心功能无非两个:第一,创造货币,为经济提供流动性;第二,发放信贷,为经济创造信用。商业银行在担负这两个核心功能时同时面临内在的脆弱性和外在的严格监管,因此,“影子银行”对正规商业银行体系的替代既是金融体系的自身发展、强化过程,又反映了逃避管制乃是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之一。

  在我国,逃避管制的金融创新除了“影子银行”外,还有“银行的影子”: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不被统计为信贷的信用创造活动。近些年,“影子银行”和“银行的影子”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我国金融创新速度和程度已经超过很多人的想象。然而,在实体经济体制不改革、软预算约束依旧普遍的情况下,过快的金融创新刺激了信用膨胀,正在造成杠杆率的攀升和系统性风险的累积。这种实体经济缺乏亮点、金融领域创新频频的景象似曾相识——— 2000年纳斯达克股市暴跌后到2006年次贷危机前的美国就是如此。

  无论“影子银行”还是“银行的影子”,都是要替代正规银行体系的两个核心功能。不过,从金融体系的结构演化看,“影子银行”是“直接融资”的自然延伸,反映了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银行的影子”则是“间接融资”的进一步演化,反映了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的变化。不论加入“影子银行”还是加入“银行的影子”,复杂金融体系都会出现两个共同特征:第一,货币流动性结构更加变化不居。比如,居民的定期存款通过“影子银行”变成证券化资产,或者通过“银行的影子”变成企业债券和变相的信贷,都会增加流动性强的狭义货币。第二,金融部门内部的联系高度紧密,信用链条开始拉长,一点风吹草动即会引发系统性的崩溃。

  《经济参考报》:大家更关注的是,这两个概念对经济有什么意义,您能不能讲得再具体形象一点?

  殷剑峰:对我国金融体系来说,“银行的影子”比“影子银行”更重要。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信用创造活动过去一直以贷款这种“间接融资”方式为主。近些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推出,在传统存、贷款业务之外,我国金融体系已经演变为以“银行的影子”为主导,以“影子银行”和“直接融资”为辅的复杂金融体系。伴随着我国金融体系这种结构演化,我国经济总体的杠杆率大幅度上升。虽然货币总量依然能够大体反映信用总量的水平值和趋势,但是,信贷已远远低于信用总量,并且,以信用总量计算的杠杆率也正在超过M 2/G D P。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使得信贷已经不能反映全部的信用创造活动,为了更广泛地考察我国的信用创造活动,需要将贷款以及贷款之外所有的债务类金融工具纳入统计的视野,但这依然低于M 2/G D P的水平。

  除债券产品外,过去几年中最重要的信用创造活动就是被称作“影子银行”、但很多实质是“银行的影子”的金融创新,这既包括银行自身的创新,如银行理财产品、票据融资、同业代付等,也包括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的创新,如银信、银证、银基、银保合作的产品。这些产品虽然有些不被计入信贷科目或不被纳入广义货币统计,但是,它们都在银行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上。所以,统计我国银行部门,即“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同业的资产和负债就可以大体计算“银行的影子”究竟有多大规模:我国银行部门对存款性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净债权自2009年底的2万亿飙升至2012年12月的12万亿左右,占银行部门总资产的10%以上。

  于是,如果将我国的“银行的影子”算上,那么,总体的杠杆率将进一步、迅速地上升。统计数据显示,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G D P自2007年以来就不断上升,至2012年已经达到42%左右;同期,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G D P也从2008年的不到4%上升到2012年的8%左右。将这两项与前述各项合并后,我们就得到了初步统计的总杠杆率:2012年的杠杆率已经达到了194%,比2008年上升了近50个百分点,而在2008年之前,杠杆率是下降的。

  《经济参考报》:您重点讲了我国当前金融创新问题,在您看来,这种创新对经济下一步走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殷剑峰:过去几年中,我国金融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从传统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简单金融体系演变为以银行为主导的复杂金融体系,认为我国金融创新不足的观点是站不住脚了。这种体系中,贷款在信用创造中的地位正在显著下降,“银行的影子”和“影子银行”地位正在显著上升,而“银行的影子”依然是金融创新的主导。这种变化意味着,我们需要关注M 2/G D P上升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但是,更需要警惕这种上升背后的信用膨胀、高杠杆和系统性风险警示。

  毫无疑问,与高M 2/G D P隐含的通货膨胀压力相比,信用膨胀导致的总杠杆率上升更加令人担心。次贷危机前的美国如是,依然陷入泥沼中的欧元区也如是。通过数据统计可以看到,从2005年到2009年欧元区危机触发,“欧猪五国”的杠杆率都出现了显著上升,这与德国杠杆率的下降形成鲜明对比。2009年后,德国等部分国家杠杆率的上升则主要是因为G D P的相对萎缩。

  虽然我国总体的杠杆率与危机前的德国接近,低于危机前的“欧猪五国”,但从历史比较看,杆已经超过了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资料显示,我国的贷款/资本形成在2009年达到70%,远超亚洲金融危机前的52%。如果不考虑其中可能存在的统计误差,表明2009年的投资中经济总体的自有资本金只有30%。同期,贷款/增加值在2009年为35%,高于亚洲金融危机前的21%。

  金融创新———无论是“影子银行”,还是“银行的影子”———如果只是推高了经济总体的杠杆,而没有在经济中挖掘出新的生产力的话,其结果必然是危机。我们认为,金融创新在任何时候都要以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基础,信用的扩张必须以实体经济再生产的持续扩大为前提。这就要求实体经济的体制改革应该先于以放松管制和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改革,而对于实体经济的体制改革,其要旨又是去除经济中普遍的软预算约束和道德风险。


(责任编辑:邢晓宇)

闂備礁鎲$敮鎺懳涢弮鍫燁棅闁冲搫鎳庣粈鍡涙偨椤栵絽鏋ょ紒鎰舵嫹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娑擃厼娴楃紒蹇旂ス缂冩垹澧楅弶鍐ㄥ挤閸忓秷鐭楁竟鐗堟閿涳拷
1閵嗕礁鍤掗張顒傜秹濞夈劍妲戦垾婊勬降濠ф劧绱版稉顓炴禇缂佸繑绁圭純鎴斺偓锟� 閹存牑鈧粍娼靛┃鎰剁窗缂佸繑绁归弮銉﹀Г-娑擃厼娴楃紒蹇旂ス缂冩垟鈧繄娈戦幍鈧張澶夌稊閸濅緤绱濋悧鍫熸綀閸у洤鐫樻禍锟�
閵嗏偓 娑擃厼娴楃紒蹇旂ス缂冩埊绱欓張顒傜秹閸欙附婀佹竟鐗堟閻ㄥ嫰娅庢径鏍电礆閿涙稒婀紒蹇旀拱缂冩垶宸块弶鍐跨礉娴犺缍嶉崡鏇氱秴閸欏﹣閲滄禍杞扮瑝瀵版娴嗘潪濮愨偓浣规喅缂傛牗鍨ㄦ禒銉ュ従鐎癸拷
閵嗏偓 閺傜懓绱℃担璺ㄦ暏娑撳﹨鍫担婊冩惂閿涙稑鍑$紒蹇庣瑢閺堫剛缍夌粵鍓ц閻╃ǹ鍙ч幒鍫熸綀娴h法鏁ら崡蹇氼唴閻ㄥ嫬宕熸担宥呭挤娑擃亙姹夐敍灞界安濞夈劍鍓扮拠銉х搼娴f粌鎼ф稉顓熸Ц閸氾附婀�
閵嗏偓 閻╃ǹ绨查惃鍕房閺夊啩濞囬悽銊╂閸掕泛锛愰弰搴礉娑撳秴绶辨潻婵嗗冀鐠囥儳鐡戦梽鎰煑婢圭増妲戦敍灞肩瑬閸︺劍宸块弶鍐瘱閸ユ潙鍞存担璺ㄦ暏閺冭泛绨插▔銊︽閳ユ粍娼靛┃鎰剁窗娑擃厼娴�
閵嗏偓 缂佸繑绁圭純鎴斺偓婵囧灗閳ユ粍娼靛┃鎰剁窗缂佸繑绁归弮銉﹀Г-娑擃厼娴楃紒蹇旂ス缂冩垟鈧縿鈧倽绻氶崣宥呭鏉╂澘锛愰弰搴も偓鍜冪礉閺堫剛缍夌亸鍡氭嫹缁岃泛鍙鹃惄绋垮彠濞夋洖绶ョ拹锝勬崲閵嗭拷
2閵嗕焦婀扮純鎴炲閺堝娈戦崶鍓у娴f粌鎼ф稉顓ㄧ礉閸楀厖濞囧▔銊︽閳ユ粍娼靛┃鎰剁窗娑擃厼娴楃紒蹇旂ス缂冩垟鈧繂寮�/閹存牗鐖i張澶嗏偓婊€鑵戦崶鐣岀病濞村海缍�(www.ce.cn)閳ワ拷
閵嗏偓 濮樻潙宓冮敍灞肩稻楠炴湹绗夋禒锝堛€冮張顒傜秹鐎电顕氱粵澶婃禈閻楀洣缍旈崫浣烽煩閺堝顔忛崣顖欑铂娴滆桨濞囬悽銊ф畱閺夊啫鍩勯敍娑樺嚒缂佸繋绗岄張顒傜秹缁涘墽璁查惄绋垮彠閹哄牊娼堟担璺ㄦ暏
閵嗏偓 閸楀繗顔呴惃鍕礋娴e秴寮锋稉顏冩眽閿涘奔绮庨張澶嬫綀閸︺劍宸块弶鍐瘱閸ユ潙鍞存担璺ㄦ暏鐠囥儳鐡戦崶鍓у娑擃厽妲戠涵顔芥暈閺勫簶鈧粈鑵戦崶鐣岀病濞村海缍夌拋鎷屸偓鍖礨X閹藉嫧鈧繃鍨�
閵嗏偓 閳ユ粎绮″ù搴㈡)閹躲儳銇�-娑擃厼娴楃紒蹇旂ス缂冩垼顔囬懓鍖礨X閹藉嫧鈧繄娈戦崶鍓у娴f粌鎼ч敍灞芥儊閸掓瑱绱濇稉鈧崚鍥︾瑝閸掆晛鎮楅弸婊嗗殰鐞涘本澹欓幏鍛偓锟�
3閵嗕礁鍤掗張顒傜秹濞夈劍妲� 閳ユ粍娼靛┃鎰剁窗XXX閿涘牓娼稉顓炴禇缂佸繑绁圭純鎴礆閳ワ拷 閻ㄥ嫪缍旈崫渚婄礉閸у洩娴嗘潪鍊熷殰閸忚泛鐣犳刊鎺嶇秼閿涘矁娴嗘潪鐣屾窗閻ㄥ嫬婀禍搴濈炊闁帗娲�
閵嗏偓 婢舵矮淇婇幁顖ょ礉楠炴湹绗夋禒锝堛€冮張顒傜秹鐠х偛鎮撻崗鎯邦潎閻愮懓鎷扮€电懓鍙鹃惇鐔风杽閹嗙鐠愶絻鈧拷
4閵嗕礁顩ч崶鐘辩稊閸濅礁鍞寸€瑰箍鈧胶澧楅弶鍐ㄦ嫲閸忚泛鐣犻梻顕€顣介棁鈧憰浣告倱閺堫剛缍夐懕鏃傞兇閻ㄥ嫸绱濈拠宄版躬30閺冦儱鍞存潻娑滎攽閵嗭拷

閳ワ拷 缂冩垹鐝幀缁樻簚閿涳拷010-81025111 閺堝鍙ф担婊冩惂閻楀牊娼堟禍瀣杹鐠囩柉浠堢化浼欑窗010-81025135 闁喚顔堥敍锟�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