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行业在“高产能、高成本、低价格、低效益、严环保”的严峻挑战面前,已全行业进入低盈利时代,非钢产业因此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钢铁企业希望借此应对微利挑战。
中钢协数据显示,上半年纳入统计的86家会员钢铁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万亿元,同比仅增长0.94%,实现利润22.7亿元,销售利润率仅为0.13%。2012年,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0.04%,而非钢产业销售利润率平均在3.5%——6%。
日前举行的中国钢铁行业非钢产业大会透露,今年1—6月份中国7家产能20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企业主营收入占77%,非钢产业收入超过五分之一。个别钢铁企业非钢产业为总利润的贡献甚至达到70%。
此前,包括“武钢养猪”在内的多则钢铁企业发展非钢产业的消息被社会关注。中钢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认为,钢铁企业围绕主业,发展非钢产业,实现适度多元化,是事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问题、战略问题。
中钢协多种经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本钢集团副总经理许家彦介绍,钢铁业十年来累计投入非钢产业资金达到700多亿元,包括高新技术、钢结构、废气资源和二次能源利用以及房地产等产业。首钢、宝钢、武钢等特大型钢铁企业的非钢收入已超过或接近1000亿元的水平。
不少钢铁企业把非钢产业发展列入总体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期的2015年,宝钢规划非钢年收入达到2000亿,首钢集团规划非钢年收入1000亿元左右,武钢规划非钢年收入1100亿元以上,占集团规划总收入的30%以上。
虽然非钢产业发展在产值和利润指标上对钢铁企业已具有很大贡献,但是非钢产业在完善钢铁流程产业链建设、提升钢铁企业在上下游行业里的话语权、与主业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方面,则贡献较少。
冶金规划院院长李新创指出,整体盈利能力不强、依赖主业生存、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都是非钢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不少钢铁企业的非钢产业源于主业人员分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机构重复和管理交叉,一些钢企的各下属单位都搞多元产业开发,结果是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过小,实力偏弱,对母公司依赖性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钢铁企业的非钢项目对内部市场依存度大,市场化发展水低,真正成为“产业”发展起来的很少,非钢产业合力未形成,对钢企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不高。
国际钢铁巨头非钢产业发展状况能够给中国企业提供参考,据介绍,美钢联、蒂森克虏伯等世界著名钢铁集团,其非钢收入均已接近或超过钢铁主业。其中蒂森克虏伯非钢产业占比为40%-60%、新日铁占比约35%、印度塔塔占比约40%。
李新创认为,做强做精钢铁主业是发展非钢产业的基石和前提,在此基础上,精干主体、剥离辅助、创新机制、市场化发展,则是非钢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围绕主业发展相关多元产业,打造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成为不少钢铁企业的优先选项。唐钢集团董事长于勇说,在微利的市场格局下,产业链、供应链和合作方式成为钢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要素,所体现的核心问题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充分利用钢铁企业现有的厂房、场地、闲置资产,利用钢铁企业特有的“实力品牌”和潜在的内部市场优势,引进有实力、有资金、有技术的商家融入非钢产业,成为盘活资源的有效方式。
业内人士认为,加快由“内生型”转向“市场型”,由企业“多种经营产业化集团”向“非钢集团化产业”的结构转变,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使非钢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运营机制,是钢铁企业非钢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闫祥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