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甚至低于人们预期,由此引发外界担忧。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拐点”;有人则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信心动摇。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问题?
增长潜力仍然巨大
继去年末季度增长7.9%后,中国经济今年前两季度分别增长7.7%和7.5%,增速持续放缓。究其原因,亚洲开发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庄巨忠认为,主要是由外部需求疲软和内需不足共同造成的。
即使如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7.5%的增速仍然是颇为强劲和健康的,从全球来看更是如此。
庄巨忠说,对于任何经济体来说,随着发展程度提高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增长速度将逐渐放缓。“如果这是因为政府政策更聚焦于增长质量而非速度而导致的话,这一增速是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结果。”
不仅如此,英国诺丁汉大学经济学教授姚树洁明确表示,鉴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尚未完全释放、劳动生产率提升空间很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仍然巨大。
“未来中国仍有支撑高增长的巨大潜力存在。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出来,整体劳动力价格和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仍然较低。其次,由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中国市场的整体潜力还未充分发掘出来,落后地区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他认为。
从大趋势和中长期来讲,中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仍处于发展上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带来巨大国内市场空间,改革开放、创新驱动以及国际合作的红利仍有巨大释放空间。
调整升级后劲可期
7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13年首批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下一步,工信部还将尽快落实今年第二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确保全面完成2013年目标任务,为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奠定基础。
“这是政府主动加快结构调整的一个积极信号。”中投顾问冶金行业研究员苑志斌认为。“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而企业当前较可行的方式是推动产品升级,趁市场有所好转加速去库存,进而盘活资金,从低端产能中抽身出来。”
当前,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大环境下,中国正面临多年未有的内外错综复杂局面。旧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已成共识,而结构调整阵痛也将助推经济的换挡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