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神州租车或转道赴港IPO 推云方案欲抢企业级市场

2013年09月02日 06: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全球租车巨头赫兹公司董事长马克表示,公司在全球拥有600万金卡客户,他们在中国的租车需求,都会转交给神州租车

  曾经赴美上市无果的神州租车,有可能转道赴中国香港上市。8月29日,神州租车董事长陆正耀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透露:“尽管重启IPO的时点和方案未定,但在美国和中国香港之间,我个人更倾向于香港,因为亚洲尤其是中国香港的投资者对我们的业务更熟悉、更有兴趣。”陆正耀预计,2013年神州租车营收增速将超过50%,达到25亿元。

  与陆正耀一同接受记者采访的还有专门从美国飞来的全球租车巨头赫兹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克。今年4 月份,赫兹公司向神州租车注资并获得了后者20%股权,注入资产包括现金以及在中国的资产和业务。尽管现金部分的具体金额并未透露,但陆正耀表示,对于神州租车而言,钱并不是最重要的,借此公司可以共享这家全球租车巨头的国际客户。在企业级市场上,赫兹的经验和实力尤为珍贵。据马克透露:“赫兹在全球约有600万金卡客户,他们在中国的租车需求,都会转交给神州租车。”

  在业界人士看来,此番神州租车与赫兹公司一把手的联袂亮相,意味着双方合作四个月 的磨合应该不错。马克在接受采访时亦透露,“在神州租车IPO时,公司不排除进一步注资的可能”。

  中止IPO因祸得福

  公开资料显示,神州租车于2012 年1月18日递交IPO申请,原定于4月25日在纳斯达克上市。不过,就在挂牌前夜,神州租车宣布中止IPO。5月24日,神州租车宣布撤回IPO申请。彼时,陆正耀表示,中止上市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投资者给的估值太低,公司不愿意流血上市。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个月后,7月9日,神州租车获得了世界顶级私募美国华平投资集团2亿美元的投资,该金额也超过了神州租车IPO拟融资额的上限——1.58亿美元。

  今年4月16日,神州租车宣布,公司获得全球租车巨头赫兹的注资。在双方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资本层面的合作。“赫兹在全球共有1万家门店,并在150个国家开展运营,拥有全球最大的租车预订网络。与神州租车合作,我们可以将神州租车的门店纳入到我们预订系统当中。国外游客来中国可以迅速查询到神州租车的门店,出境游的中国旅客在国外租车,可以通过神州租车享受到我们便捷的网络服务。”马克表示。

  “华平出资本、赫兹出客户,再加上联想控股的背书,神州租车的领先优势几乎不可撼动。”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年底,神州租车在国内66个城市、52个主要机场有大约700个网点,车辆总数55000辆,超过行业第二名到第二十名拥有的车辆数量总和。“我们计划三年内将车队规模扩大到100000辆。”陆正耀表示。

  推云方案抢占企业级市场

  尽管背后有联想、华平、赫兹等多个巨头青睐,但神州租车若想在未来上市时提高估值,还必须有一个更有想象空间的故事。事实上,神州租车下一步的重点也在于此。“在赫兹公司的助推下,神州租车近日已推出企业云服务,主要针对企业用户。”陆正耀表示。

  在陆正耀看来,企业云方案的价值有两方面,一是凭借规模优势,使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为客户带来更为便捷和经济的用车体验;二是通过大数据优势,有效提高车辆使用效率。

  据马克透露,赫兹公司在美国的公司汽车租赁市场中,全球500强客户业务当中占43%。事实上,神州租车在向赫兹的学习内容中,调整客户结构也是重要方面。相比于个人客户,企业客户的利润率更高。此外,国家限制三公消费,也给企业级租车市场提供了机遇。不足的是,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变买为租”的思路还有待进一步普及。

  “在国外,企业和政府很少有买车的。中国是公车私用,国际成熟市场是私车公用,有什么事开着自己的车就走了,没有大规模买车的。”陆正耀表示,真正从经济性、效率性来讲,国际成熟市场上,政府企业租车是通行的做法。我觉得在中国,大家观念也在变,慢慢变。以前没有产品,现在推出产品了,大家观念会慢慢改变。

  据悉,神州租车将其首个企业级产品命名为短租宝,不仅对企业客户提供折扣,还通过第三方平台,提供短租代驾服务,这在以前是没有的。8月29日,短租宝推出第一天,提出签约申请的客户就超过800家。

  陆正耀透露,神州租车的企业客户目前已经达到20000家,其中不乏微软、三星、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企业。在客户结构中,长租客户占比20%,短租客户占比80%。长租客户中几乎全部都是企业客户,短租客户中55%是个人客户,45%是企业客户。换言之,企业客户已占神州租车客户结构的一半以上。

  不过,陆正耀依旧认为企业市场目前基本空白。可以说,巨大的蛋糕就放在那里,等着神州租车,也包括他的对手们。(证券日报 贺 骏)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