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信用降级潮再度袭来 债券投资风险管理需加强

2013年08月29日 10:44   来源:金融时报   

  只有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近两年发展迅速的信用类债券在今年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下,频频遭遇评级下调的危机。继6月份的一波集中在公司债上的信用降级高峰过后,近期又有多家发债公司的信用评级被评级机构下调。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日前连续发布评级报告宣布,下调云天化集团、美克投资集团、四川化工、广西有色等发债主体的评级,将广西玉柴列入负面观察名单。

  据财汇数据统计,截至8月26日,今年市场上共有44只信用债的债项评级被下调。其中,6月份有27只。而在2007~2012年间,共有21只债券被下调评级。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调结构政策的推进,信用债评级被下调的数量或许还将增多,巨大的信用冲击值得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

  今年以来,中国评级市场正在经历一轮较大规模的债券评级下调带来的骚动,债券评级遭遇下调的频率一波连着一波。Wind统计数据显示,从4月份的仅仅2只债券,到5月份的6只,6月份的27只再到7月份的7只,即使是经济出现系统性危机的2008年,债券被下调评级也没有如此频繁的出现过。

  “如此密集的降级现象为中国债券市场诞生以来罕见,下调规模已超往年降级数量之总和。”中诚信国际日前发布的数据亦显示,2013年初至今,共有83家债券发行主体与32只债券被降级。在评级下调的企业中,由AA级下调到AA-级的数量最多,占到级别下调主体的38.5%,主要集中在以钢铁、有色金属等为主的原材料行业,以及涉及光伏设备、风电设备等大型设备行业。此外,以船舶运输为代表的运输业、原料医药行业和部分涉及产能过剩行业的硬件设备业也有多家公司评级遭到下调。

  经济不景气被看作是引发“降级潮”的原因之一,经济持续探底,发行人业绩下滑,导致财务指标恶化,评级下调是必然之势。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降级潮很可能与债市监管风暴有关。长期以来,债券市场“评级通胀”的潜规则几乎为业内共知,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不排除评级机构主动进行整改。

  相关资料显示,随着债市不断扩容和信用风险累积,监管层在加大对发债主体审核、监督力度的同时,包括评级公司、担保公司在内的中介机构也成为重点审查对象。近期,在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受到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警告处分后,8月16日,证监会宣布因为未能对“11超日债”出具及时评级报道,深圳证监局已经对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出具了警示函并责令整改。此外,有消息显示,发改委主管的企业债目前正处于专项核查进程中,尽管目前并未披露发债主体和中介机构存在的具体问题,但发改委明确指出,属于中介机构责任的,将根据问题严重程度暂停乃至取消机构从事企业债券相关业务的资格,并对具体责任人员实行企业债券业务资格禁入。

  从7月份被下调评级的23家公司债券看,评级的下调伴随着价格的下跌。表现最激烈的是华锐债、12湘鄂债以及出现被立案的12中富01债等。从6月以来,11华锐01(AA+至AA)、12中富01(AA至AA-)和12湘鄂债(AA至AA-),先后都经历了一轮断崖式下跌行情。“这段时间债券市场的下跌与债券评级出现大面积下调有较大关系,基金公司被迫卖债又进一步加剧市场下跌”,有债券研究人士说,6月末的流动性紧张只是信用债市场出现分化的一个促发因素,经济下行、企业盈利下滑的大背景,再加上提高金融配置效率、调节所谓过剩产能行业的资金占用,以及审查地方融资平台的一系列政策取向,都将导致企业债的信用风险开始受到重视。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在信用评级下面积下调的同时,今年以来评级被上调的信用债数量也达到了208只,超过2012年债券牛市时的158只,同样创出历史新高。其中8成以上属于国有企业债,而在近期评级被下调的债券中,有一大部分是资质比较差的民营企业债。显示信用债券的分化呈现加速之势。富国基金分析,未来信用债市场的分化将继续深化,评级下调与评级上调同样显著,未来不排除一些资质比较差的个券出现违约的可能。但整体而言,国家从整体经济层面上还是想维稳的,近期一些行业也开始出现企稳迹象,像之前市场比较担心的煤炭、钢铁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见底的迹象,相关债券的信用风险得到释放。而随着债市调整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债券开始显现出投资价值。

  南方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李海鹏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信用评级下调对债券市场长期来看是一件好事,未来信用产品一定会出现违约样本,信用利差分化是大势所趋。“债券评级下调,实际上是中国信用债市场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这一情况应该在两三年前就有所预期。”李海鹏认为,这要求每个固定收益投资人都做好充分准备,对债券研究、信用分析需要更深入,债券评级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无意义,在信用违约风险上升的同时,债券投资加强自身风险管理,不失为一件好事。“只有当企业债券真正出现违约时,市场才会真实感受到其带来的风险,从而使得反映真实投资价值的信用利差出现。”


(责任编辑:粟沙沙)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