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中,有一项叫“价格调节基金”,专门用来平抑物价、稳定市场,保障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但近年来,它的征收和使用屡屡受到质疑:这笔钱从何而来,最终都用到了哪里?使用是否透明、公开、规范?经济之声记者实地采访调查,对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和使用情况一探究竟。
干涸的田野,焦黄的秧苗,这番景象在热得像火炉一样的湖南长沙随处可见,可让人好奇的是,连续50多天的干旱并没有让当地蔬菜价格猛涨。长沙市雨花区曲塘社区的彭大妈发现,小区内的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店里,菜价不仅跟去年相比没有上涨,而且比周边市场的价格还便宜。
彭大妈:小菜里面,苋菜其他地方两块五,这里就一块五。
彭大妈所说的这种平价店,在湖南长沙、湘潭、邵阳等很多城市都有,它们是由政府价格调节基金扶持建立的。在湖南湘潭的“绿丰农场”平价店,记者看到,这里的蔬菜瓜果也大都比其它地方便宜,绿丰农场的负责人说,这里的每个平价店,政府都给了3万块钱的补贴,商户只要遵守物价局对某些商品的价格规定,就能得到这笔补贴:
负责人:什么样的东西卖什么样的价,它有规定的,比如这种天气,要求叶子菜有一个单品必须是卖一块以内的,你就必须卖一块以内。
也正是“价调基金”帮了一把,遭遇旱情的湖南,七月份鲜菜价格比全国还要低7.5个百分点。截至目前,湖南省物价部门下拨了2.4亿元的价格调节基金,专门扶持蔬菜生产、流通、供应,以保障菜价基本稳定。像前面所说的平价店,是把基金补在了流通环节,还有更多基金是补在生产环节。
湖南湘潭溢绿园蔬菜产销合作社总经理郭诗谦之前非常焦虑,他经营的大棚蔬菜产量因旱情而减少。反复思考之后,郭诗谦决定再买些灌溉设备,缓解旱情,因为买设备的这笔开支,政府会出一部分:
郭诗谦:设施这一块都是政府的价调基金帮我们建设的,像这个园子里面就有300多万价调基金,在我们投入里面占了总投入的30%以上。
不仅是湖南,广东今年入夏以来遭遇洪涝灾害,广东省物价局一周前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价格调节基金,临时拨出一定资金用于组织货源,保障蔬菜供应,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设有价格调节基金。
价格调节基金起源于1988年国务院建立的副产品价格基金,当时主要是为了大中城市平抑副食品价格。此后经国家《价格法》规定,它成为由政府征收,用来平衡供求或者支持经营者的专项基金,目的是平抑市场价格,减少价格波动。但有人质疑,政府对价格干预过多,是否有悖于市场经济?是否有损市场公平?
“农产品平价直销店”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获得了价调基金补贴的农户也减少了恶劣天气带来的生产经营损失。可随之而来的疑问是:什么样的农户能获得这些补贴?这其中有没有暗箱操作?那些没有享受补贴的经营者往往要被迫低价出售商品,这会不会有失公平?
针对这些疑问,湖南省物价局局长龚秀松说,他们也考虑了这些问题,目前主要从三方面着手解决。其一,在直接补贴建设平价店时,更倾向于把店开在低收入群体聚集的地方。
龚秀松: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我们搞价格平价直销店,目的是保证低保群众生活水平不降低。
其二,补贴的重点更倾向于放在生产环节,单就蔬菜来说,重点扶持蔬菜大棚生产基地,只有供应充足得到了保证,菜价才能避免大幅波动。
龚秀松:我们的价格基金大头用在补生产上,那些蔬菜大棚基本上都是价格调节基金扶持的,以发展生产来平抑菜价。
还有一种补贴情况是,建立物价收入联动机制,在特殊情况下,直接给低收入群体现金补贴,这种补贴随着物价的上涨而增加。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人士介绍,全国物价收入联动补贴中,有三成的钱来自价格调节基金。
不过,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人士说,经过多年的摸索,他们感觉,对农产品生产端进行补贴,是更为科学的补贴方式。
负责人;过去对蔬菜价格,放开市场,自行调节,没有长效机制。现在看来这样是不行的,经过2008年冰灾、地震等几次实践之后,物价部门认识到,对农产品生产进行补贴,应该是坚持的方向。